2021年高峰期间,同比去年涨幅高达745%,其酒店、民宿价格也随之飙升,一度达到7000元/晚。这个淡季只要400—500元/晚的地方,即便由于疫情防控,相关活动取消,到了周末依然涨到3000元/晚,还供不应求。
从无人问津的不良地产到年轻人影从云集的打卡圣地,阿那亚中间隔着的不是汪洋大海,而是“一条”视频,这条视频,告诉大家这里,有一座“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视频里引用的博尔赫斯的名句“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迅速成为文艺青年们朋友圈里的文案。
阿那亚为什么这么吸引人?有一个答案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所有的网红景点中,阿那亚拥有最美的建筑。”那座著名的孤独图书馆、海边教堂、沙丘美术馆、阿那亚影院、海边音乐厅、蜂巢剧场……每个建筑空间都有独特的魅力。
王之涣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点化了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涵深了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崔颢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廓清了湖北武汉的黄鹤楼;王勃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点燃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本是建筑名师扎堆的手笔,阿那亚像一块尚待发光的璞玉,蒙尘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里,被一句“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加持,被互联网放大,最终成为人们神而往之的天堂——
阿那亚艺术中心 / Aranya art center
UCCA沙丘美术馆 / Dune art gallery
山谷音乐厅 / Valley concert hall
阿那亚民宿接待中心 / Homestay reception center
犬舍酒店 / Dog-friendly hotel
启行青少年营地 / Qixing youth camp
阿那亚儿童农庄 / Children's farm
阿那亚儿童餐厅 / Children's restaurant
安澜酒店儿童广场/ Anlan children's square
声声音乐艺术馆/ Children's music art space
阿那亚的单向空间,以及被誉为“阿那亚最美酒店”的唐舍酒店,出自知名建筑师青山周平的手笔。
可能大家都以为,建筑设计师本质上是艺术家,画家用画笔作二维图像,而建筑师用建筑材料进行三维创作。知名建筑师,就跟著名画家一样,应该带着浓烈的个人风格,建筑只不过是他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青山周平却说,真正好的建筑师,他的“自我”是很小的。建筑师自己想表达什么,可能是建筑设计中最不重要的因素。他做设计考虑的第一大因素,是建筑与人的关系。更具体地说,他想“让别人在我设计的空间里面感到舒服”,空间使用者的感受是第一位的。
要考虑的第二大因素,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青山周平说,他做建筑的主要目的是把城市变得更好。所以建筑是融入城市、服务于城市的。如果建筑风格和周遭的环境产生对抗、格格不入,这样的建筑哪怕自身再优秀,也不算好作品。
要考虑的第三大因素,是建筑与媒体的关系。比如鸟巢和央视大楼,虽然和周围环境看起来不那么融洽,但它们当时另有重任,就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担起电视传播的视觉象征符号。这就是建筑与媒体的关系,建筑师必须要考虑到作品以什么方式传播出去。特别是在当下,建筑师会在建筑空间中有意识地去设计网红打卡点,便于社交媒体传播。
你看,建筑师必须首先考虑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媒体的三重关系,最后再来看自己的风格怎么融入其中。建筑的实用性决定了,建筑师并不像艺术家那样“以我为主”。这是针对创作的部分。
不过要注意,建筑师的工作可绝不仅仅是创作。事实上,一个完整的建筑项目要经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建筑师都必须参与其中,而且每个阶段承担的角色都不一样。
第一个阶段,是项目接洽,也就是和业主聊需求、提价格、谈合同。这个阶段建筑师的主要身份是商人。这里青山周平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洞察:怎么理解业主提出的需求?对业主提出的需求,你不能不回应,但也不能按他的原意照搬。如果他说要一二三四,你就给他一二三四,那业主一般不会满意。
正确的姿势是,业主说要一二三四,你帮他把一二三四翻译成更高级的东西,然后给他五六七八。好的设计就像送礼物一样,你不可能问了对方想要什么再去买,这样就没有惊喜和感动了。只有当他收到自己没有想到,但确实是他喜欢的东西,才会感动。
第二个阶段,成功拿下合同,这时候就进入创意阶段,建筑师的身份变成了创作者。建筑师会如何找创意灵感?青山周平找灵感的方式很特别:比起“动脑”,他更强调“动手”。他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冥思苦想,也不是召集一堆人开头脑风暴,而是和同事们一起动手做实物模型。模型不需要深思熟虑,就是随手做。这个过程不是脑子想好了一个东西然后让手做出来,而是行动和大脑是分开的,手的无意识拼搭反而会迸发出灵感。
现在的新一代建筑师不习惯手动做实物模型了,更喜欢用3D软件建模。青山周平认为,在有确定性的优化方向的时候,3D软件的确更高效;但在一张白纸需要全新创意的时候,3D软件反而会阻碍创意的发生。
第三个阶段,是创意落地,就是要把漂亮的效果图,变成具体的工程施工图纸。这个阶段,建筑师的身份更像是工程师,要优化工程细节,让项目合规、成本可控,这个过程中往往要做很多妥协。
像是成本超标了,很多炫酷的设计就不得不砍掉。还有消防的问题,很多设计都是因为消防不合规,最后不得不调整。比如青山周平正在做的一个商业项目,创意构想是整个建筑由十多个盒子形状的空间错落堆叠而成。创意很别致,但每个空间的消防疏散怎么解决?消防楼梯加在哪里、怎么加,这些琐碎的细节都是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施工图定了,就开始正式施工了。这时候建筑师的身份是项目经理,需要跑工地、看材料、跟施工方沟通。青山周平说,很多建筑师在这个阶段希望有100%的掌控感,现场施工必须严格还原之前的设计,不得临时变动。而他更愿意把现场施工看成“共创”的一部分,留出现场发挥的余地。
比如,青山周平在杭州天目里商业中心做了一个室内设计,用了很多老木头来堆建一面视觉墙,每块木头的形状、颜色、纹理都不一样。如果要事先画出施工图,必须先把木头处理成规格一致。但青山周平没这么做,而是在施工现场,根据每块木头的特点,决定它应该放在哪个地方。这样一来,现场施工也成为项目创作的一部分。
第五个阶段,就是项目的后续传播,扩大项目影响力。这个阶段的建筑师更像是媒体人,需要为后续传播去提炼项目的主题和关键词,给项目“上价值”。
比如前面提到的用老木头做视觉墙,本来出发点是为了追求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等项目完成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发现这里面有很特别的深意。在这个项目中,木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和人相互协作,木头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得到了人的尊重。最终,他把项目主题定位为“人和自然平等相处”。主题提炼得越有力量,后续的传播效果就越好。
你看,建筑师在项目中需要不断切换角色身份,每个角色身份都要求不同的技能。可能没有一个建筑师可以在所有角色中都游刃有余,但青山周平认为,这恰恰是建筑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创造,往往源于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