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知青小说连载】乡下山上客栈 十七、魂兮归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20 05: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这篇小说,通过十位老知青从不惑走向花甲之年的风雨岁月中,不泄气,不放弃,自立互助,活好自己,做好自己的小故事,证明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没有掉队,没有落伍,没有辜负当年上山下乡那段青春韶华。

解博夫


【知青小说连载】

乡下山上客栈  十七、魂兮归来

作者:解博夫


走出餐厅,海澜和肖全开始为这场谢师宴的费用犯矫情。


海澜坚持自己交纳全部餐费。她诚恳地说:“学生们不属于客栈的优惠范围,我已经说好了采访成功后由我买单。现在采访非常成功,我必须兑现自己的承诺!”


“但他们的老师是咱知青,他们都是知青的学生,是知恩图报的好学生。所以可以享受优惠。”肖全坚持由山乡情账户买单。


“我们这一行是有付费采访这一说的,我应该付这笔钱。山乡情的钱留给有困难的兄弟姐妹们吧。”海澜不肯让步。


争执半天,最后两人达成协议:海澜付餐费,肖全报销购买花篮的钱。


回到房间,海澜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个貌不出众,语不惊人的老师的形象,不断在她脑子里升华。也许因为她在兵团在特区都从事过教育工作,也许因为她的爱人现在依然在特区一所体育学校担任乒乓球教研室主任,所以她对杨老师这个采访对象充满敬意 ,充满一种发自肺腑的深深的景仰。


蓦然间,她又想起了那个自由师者隋老师。一个是高等院校的杰出领导干部,一个是没有学校没有固定岗位的代课教师,反差可谓大矣。但在海澜心中,两个人同样伟大。因为作为一个老师,他们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学生身上,他们都是真正的老师。


出来这么长时间了,海澜觉得自己收获满满。


她静下心来,梳理了一下自己近期的十个采访对象:


一、小范(原摆地摊卖袜子,现在小有名气的袜子王):咱们要有良心,要在城里自己找事干,自己挣来的饭吃得才香。


二、郑为中(原乡镇企业技术员,现合资企业合作伙伴,翻译):我们只有活好自己,作好自己,才能证明自己,才能不负我们上山下乡那些年的青春韶华!”


三、胡冰(原饭店老板,现物流公司运输经理):为了咱知青的孩子,就是真进局子里几天,我也不栽面儿!


四、肖全(原国企宣传干部,后改行任销售经理):看到来领补发工资和报销医药费的同事们脸上久违的笑容,虽然评不了政工高级职称,但我认了......


五、何凌(原卫生系统医生,现个体诊所大夫):只要让我给群众看病,别的都无所谓了。


六、毛小猫(原国营农场教师,现临时工):虽然他不爱我,但他热爱我们的祖国,爱人民,所以我要爱他!毫无保留全力以赴地爱,用我的爱,抚慰他那受伤的心。


七、隋玉安(原涉外学校英语教师,现自由师者):我恨不能倾尽所有,把自己全部的学问都装进学生们的脑瓜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八、于勤(原集体企业内勤,现民营企业董事长):去检察院,放心吧!我啥事儿没有,我们公司也绝对没毛病。我算计半天,其实就是为了给职工多发点奖金。


九、艾静(原插队知青,现环卫工人、劳动模范、队长):只要用心为群众做事,人们肯定是会真心对待你的。


十、杨老师(原高校辅导员,现党委书记):教师的主要精力必须放在学生身上,离开学生,多好的论文,多高的职称,都毫无意义。


合上采访本,海澜心中涌起一阵阵感动。这些老知青兄弟姐妹们,用自己曲折生动的切身经历,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我们这一代知青人,就是这样堂堂正正,光明磊落,靠自己的努力,走过风雨,承受着改革的磨难,享受着改革的春风,义无反顾地走向人生的终点。

想到这里,她决定返回特区,去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把自己的采访结果告诉人们,告诉世界......


一想到要离开这里,要离开这个温馨的乡下山上客栈,她心里又涌上万般不舍。


这个小小的客栈,给了她家一般的温暖,给了她亲人般的关照,给了她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让她足不出户就采访到了这么多知青朋友,使她顺利完成了这次的采访计划。


她的不舍,还在于她一直牵挂着在海外治伤的老战友郑为中;牵挂着为寻找战友终身未嫁的毛小猫;牵挂着没有正式工作的隋老师;牵挂着诸多的知青朋友......


突然,她的手机响了。扭头看了一下,她顿时两眼放光,迅速按下接听键,随即发出一声惊叫:“大个子!你......你在哪里?”


“班长你好!我回来了!我在半岛的家里......”


“郑为中!你......你怎么回来的?你的腿......”


“报告班长,我坐飞机回来的。不不不!班长,我是走着回来的,我是站着回——来——的......”话筒里郑为中的声音有些哽咽。


“大个子,你站起来了!你终于站起来了!”海澜激动地哭出声来。此时此刻,她毫不啬惜自己的眼泪,任由它们噼里啪啦往下掉,打湿了衣服......


房门响了两下就被人推开,一个服务员阿姨拽着肖全冲进屋里。


“海澜,你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肖全弯下身急切地问道。


“听到您那么大声地哭,我吓坏了,就把经理拽来......”


“对不起!我没事儿!”海澜如梦方醒,抓着肖全的胳膊使劲摇着笑着:“大个子站起来了!咱们的兵团战友郑为中站起来了!”她边说边手舞足蹈,蹦得像个小姑娘。


进来的两人恍然大悟,也露出会心的微笑。


肖全听海澜讲过郑为中的故事:“可喜可贺!一会儿夜宵咱吃捞面......”


郑为中在电话里告诉海澜,经过国外神经医学顶尖专家诊断后,用最先进的电子医疗仪器对他全身神经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和修复,辅以精神干预和心理疏导,治疗效果显著,他在半个月前就能够站起来了。


佳娜亲友盛情留他在英国永居,并承诺给他介绍最合适的工作,待遇可观。


他几经思考,还是没有动摇。回国,是他唯一的选择。


佳娜经过一番暴怒,一番挣扎,一番哀求,最后还是爱情的力量占了上风,她说自己只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跟他去中国了。


最后他告诉海澜,他休息两天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完成爱人孔月的遗愿,把她的骨灰送到巴彦淖尔,撒入黄河。


撂下电话,海澜决定修改自己的计划,暂不回特区,她要按照自己心灵的指引,陪郑为中回内蒙,回她们终生难忘的第二故乡。


三天以后,按照两人在电话里的约定,郑为中、大可两个战友坐着玲玲亲自驾驶的公司的十人轿,到河海接上海澜,一路风尘奔向巴彦淖尔。


旅途中,郑为中一言不发,目光始终停留在怀中抱着的骨灰盒上那本笔记本,轻轻翻开第一页。


这是孔月的第一篇日记:


1970年9月26日深夜  西去的列车上


“战友们都睡了,我睡不着。


离开故乡亲人是痛苦的,而我却感到了一种幸福。


今天在仓阳火车站我是所有新兵中唯一有人来送别的,全列车战友都看到了来送我的大个子奔跑在风雨中的站台上那个孤独的身影。


大家都说他肯定是我爱人,但我不敢肯定。我俩青梅竹马,同学十几年,我心里早已爱上了他,但我从来没向他说过。


可是,当我知道与他相濡以沫,陪伴呵护了他那么多年的表姐居然和他没有血缘关系,为了让他留下,表姐提出要和他结婚。

为了让他能常去看望那静卧在郊区墓地的慈母,为了让他不负表姐对她真诚无私的爱,为了爱他,我主动放弃了对他的爱。


感谢街道办事处的大娘和招兵的军代表,让我顶替了他的名额踏上这趟列车,尽我所有的能力把他留在城里,成全他和表姐,我无怨无悔......” 


看着看着,郑为中慢慢闭上眼睛,陷入痛苦的回忆中: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动荡年代;肝胆相照,曲折坎坷的兵团生活;一波三折,悲喜交加的生死苦恋......


当车开了九个多小时终于进入内蒙地区的时候,郑为中和几位战友都抬头望着窗外,看着那一闪而过的路牌上熟悉而又陌生的蒙文,心中涌起一股股热流...... 


他看了看身边的战友,大家都没有说话,都像他一样似乎在沉思。


他揉了揉眼睛,用心整理了一下情绪,随后低头准备收起笔记本。一低头,却看到了这一页上“9月15日  写于结婚前夜”的字样:


这是孔月最后的一篇日记:


“大个子站起来了!他站起来了!!天啊!大个子终于站起来了!!!


我们终于可以结婚了!我们这回是真的结婚!我们明天就要结婚了......


我们的幸福生活开始了......


喜极而泣,夜不能寐......


大个子站起来了,结婚以后,我要和他一起回我们的第二故乡一趟,去看看我们内蒙兵团,看看我们巴彦淖尔的农场,看看黄河,看看乌拉山,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


想看的太多了,还要看看我们的学校,看看我的学生们,看看我们的红柳滩......


大个子站起来了,美国战友(曾经的爱人)寄来的那一万美元的医疗基金用不着了,我想把这钱用来帮助一下那些有困难的战友和乡亲们。”


看着这些日记,郑为中的眼眶湿润了......


抱着孔月的骨灰盒,她们去了兵团的团部,在学校旧址转了三圈,走进孔月当年的办公室......


在校园旁边那片生机盎然的红柳树丛中间,他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小包伴着茉莉清香的白色粉末轻轻洒在那片泛着碱花的土地上,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孔月的名字,“亲爱的月妹,这是你兵团生涯起步的地方,是你念念不忘的第二故乡”


几个闻讯赶来的当年孔月的学生开着车赶来,陪同他们一路走过乌拉山,走过前旗,走过临河,走向巴彦高勒,走上三盛公水利枢纽。


站在坝顶高高的路面上,郑为中双手紧紧地捧着孔月的骨灰盒,面向东方,深情地祷告:“月妹,我亲爱的月妹,我们回来了,回到了咱们的第二故乡,回到了巴彦淖尔,回到了黄河岸边......”说到这里,他泪如雨下。


海澜见状,十分同情地看了他一眼,接过他的话题,轻轻说道:“孔月好战友,我们回来了,回来满足你的心愿,让你看看你念念不忘的河套平原,让你看看第二故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听说你第一次过黄河的时候,亲手叠了一只小船放进水里,你说黄河连通着你山东故乡的大海,老家的亲人们会看到你的小船......”


看到大坝的管理人员匆匆走来,两个学生赶紧迎了上去,用巴盟此地话和对方认真地诉说着什么。那个穿制服的人扭头看了海澜她们一会儿,然后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转身回去了。


为了不影响大坝上来来往往的游客车辆通行,郑为中他们稍事逗留,就走下大坝,沿着岸边慢慢向东走出一百多米,然后在一处坡度略缓的岸边停了下来。


海澜打开她一直提着的大提包,拿出一块白色绸布轻轻铺在地上,把提包里的东西一件件取出摆好,这是肖全他们给准备的糕点鱼肉等传统祭品。两米见方的布中央,四个黑色的大字赫然入目:


魂兮归来


郑为中眼含热泪,把骨灰盒摆在最上方,把以前家里供着的那张孔月照片轻轻放在骨灰盒前面,还有那个用红柳细枝编成的小花圈。


学生们从附近地里采来许多鲜嫩的红柳条子,把绸布四周围了起来。


海澜朝郑为中示意后,开口致辞: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怀念的心情,在这里送我们的亲人孔月女士魂归故里。


孔月,你最亲爱的人郑为中,你的兵团战友和你的学生们,我们在第二故乡一起送你离开,让母亲河滚滚东去的流水,陪伴你最后一次走过我们的兵团,我们的农场,最终回到大海,回到半岛你的故乡。


亲爱的战友,愿你在天堂安息!


下面,向遗像三鞠躬:


一......”


海澜的一鞠躬还没喊出,只见那个大坝管理人员抱着一盆盛开的鲜花小跑着过来,单腿跪地,恭恭敬敬把花摆放在遗像侧面,然后起身站到人群后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的初中老师也是你们天津来的知青......”


管理员后面还跟着一些岸边的老乡,他们都肃穆地望着孔月的遗像。


海澜和郑为中同时向他们点头致谢。


“孔月!你看见了吗!第二故乡的乡亲们也来为你送行了,你就放心地回家吧!”说完这句话,海澜发出了口令:


“一鞠躬!


二鞠躬!


三鞠躬!”


喊完口令后,海澜指挥大家分别把鲜花祭品抛进黄河,然后她从郑为中手里拿过用白绸子包裹的骨灰,小心翼翼地走近河边,轻轻地撒进母亲河......


紧紧依偎在海澜身边的玲玲突然痛哭失声,她双肩抽动,挥舞着那块白绸子,对着河面喃喃念叨:“孔月姐姐,您放心吧!为中哥哥他又站起来了,我们公司又壮大了......”


望着渐渐逝去的爱人的骨灰,郑为中扑通跪倒在河边,瞪着波澜不惊一路东去的黄水,撕心裂肺地狂呼一声“月妹,请你等我回来!”(未完待续)






解博夫简介山东省青岛市1967届初中毕业生。1970年到内蒙建设兵团17团,先后担任宣传队中音号手、团政治处报道员,后任农场政工科干事、中心学校校长等,1985年调回爱人所在地天津,先后在国企从事党务工作,2000年任技术学校校长兼书记、顾问,2010年退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