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一波涟漪绘春水:万事达镇江工厂设计实践的若干解读 | ​​林京升 | 时代建筑2022年第4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8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期作品文章简介


《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更多地关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刘小虎、张康雯、胡辞、陈秋瑜剖析了大舍设计的武汉琴台美术馆“天圆地方”的空间结构,指出这其中映射出对自然的顺应与敬意。爱德华·柯格尔讨论了徐甜甜的转型中的伤痕景观--缙云石宕更新,指出设计开辟了一种新的空间叙事体验,超越了场地本身。张轶伟剖析了如恩设计的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讨论了在“城中村”语境中,如何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微妙的平衡。青锋探讨了华黎的海边折廊设计中的空间组织原则、形态特征与文化内涵,及其中蕴含的哲学价值。唐韵、李立解读了鸡鸣岛海角艺术馆的几何原型,并对场所、空间、材料、建构等基本问题展开追问。郑慧瑾、张佳晶从关系、算法、平衡角度剖析了高目在犬舍设计中的多重类型探索与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李憬君、王飞基于互联网传播逻辑探讨了评天涯书局是如何建构具备识别度和话题性场域的。林京升解读了万事达镇江工厂设计中工业场景营造路径。张扬剖析了上海三湘印象名邸实践中住区与城市共融的设计策略。


栏目主持:戴春

一波涟漪绘春水
万事达镇江工厂设计实践的若干解读
Rippling Water of Spring
Creating a Factory with Genius Loci


林京升    LIN Jingsheng
Abstract
     万事达镇江工厂是一座基于建筑学空间理念设计的工业建筑。由于工业建筑以制造为核心的空间逻辑,以及现实的技术条件与造价限制,其设计与建造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难与局限。建筑师以务实的态度,认知并理解工业建筑的理性化属性,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寻找人性空间与物性系统的共存方式,并依托建筑现象学理论,发掘工业建筑与建造地域的现象学特征,展示基于场所精神的工业场景,体验当代工业建筑的工业化产品系统与建造手段,探索一种工业建筑的设计思路。


厂房东立面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万事达建筑钢品江苏制造基地
项目地点:江苏镇江新区培山路77号
设计/建成时间:2020 / 2021
业主:万事达节能新材料(江苏) 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4.5000万
主创建筑师:林京升
设计团队:吴艳琴、杜宇明、郑晖、施冬炼
当地设计院:上海电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线阅读


我认为,建筑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他最大的作为,在于懂得:每一栋建筑都要服务于人类的某一个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来自政府、学校、家庭、医院,或是游乐园。[1]
——路易·康

1 项目背景

1.1 工业与建筑学
现代工业,起源于18世纪早期英国棉毛纺织业;在生产效率提升进程中,由“少数发明者和企业家中的天才”所创造[2]

从提供更大操作空间这个朴素起点出发,到集中生产管理,再到通过开办工业旅游展示工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工业建筑在其初现的第一个百年之内,就已经凤凰涅槃,一举成为展现新文明的最强手段:工厂以其强大的能力、庞大的体量与新奇的外观,使得工业建筑成为近代来建筑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对于防火与采光有着特殊要求的厂房建筑,最早使用了钢铁与玻璃等现代建材;生产空间的特殊尺寸要求,促进了现代结构学的发展;工业生产的可复制特征,则直接推动了建筑产品的机械化与规模化生产。所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革命,还推动了建筑学的革命,为建筑业第一次赋予了工业文明的特征。

工厂诞生300年后的今天,工业建筑日渐简化为生产功能的壳体,技术必要性与建造经济性已成为工业建筑学的追求目标;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多年以来,工业建筑几乎已遗失其人文意义。所以,当笔者观察到近年来,国内工业建筑设计行业发生的一些变化,尤其是能够有机会以职业民用建筑师的身份,亲身参与一次工业建筑实践,进而近距离观察、理解与思考当前工业建筑的建设过程,显得颇有意义。

主入口广场


1.2  时代与形象赋能
当下的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占比,从1990年的约2.7%,至2020年已增至近30%,稳居世界首位已长达十数年,并具有整体竞争性与强劲韧性。市场经济与竞争机制,也同时使得中国制造业主流获得了高超的认知能力与强烈的发展意识。与此同时,在这个已蔚然成型的后工业时代,与追求个性、趣味、自由选择与自我话语权的后物质主义社会主流意识相匹配,工业产品,已经从单纯的技术价值载体,逐步升级为具有综合附加值的多价值载体。中国制造真正崛起的历史时期,也正恰逢这样的文化变革时代。

工业制品日益技术密集化与专业化的结果,使得消费者必须借助一些易于认知的公众性特征,如品牌、口碑、市场占有率、企业形象与文化影响力,来帮助获得对于某种具体工业产品的直观判断;同时,数字化媒体技术普及带来的互动交流便利,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制品的内在技术与外在形象二元特征在公众认知上的对接。因此,在工业建筑为人类社会第一次带来价值观冲击300年之后的今天,基于人类认知手段的革命性提升,以及认知维度的扩展,我们可以预见,建筑形象所具有的文化影响与心理赋能特征,将再次成为制造业对外沟通的重要手段。

1.3 缘起与定位
山东万事达集团,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从事建筑钢品、冷轧钢卷制造和涂镀钢板贸易等业务的大型集团化企业。其建筑钢品业务包含夹芯保温板、幕墙板、压型板、冷库板、洁净板以及洁净门窗等,生产与管理技术先进,是中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重要建筑钢品供应商。集团总部与主要制造基地位于山东滨州。基于产品特点、服务效率与成本考虑,万事达企业于2020年初迈出了跨省设厂的历史性第一步;经过缜密的综合评估,最终确定在江苏镇江建立一座标杆工厂;在制造技术与企业形象两个层面上,开创新的产品技术与商业模式。

至此,从设计环节的直观角度理解,一座标杆工厂,应该有多重含义:(1)制造手段,工厂空间需要容纳超前的技术制造手段,建筑技术的意义,首先在于确保制造技术的完美实现;(2)建造手段,不言而喻,需要集中体现万事达企业作为先进建筑制品系统供应商的技术优势;(3)宣示手段,需要在这样一座“正常”的厂房建造中,探索以不同的建筑学理念,通过技术与人文融合,以全新的形象为工业建筑设计以及建筑钢品技术与艺术发展带来启发。

基地鸟瞰

办公楼空间草图

2 工作思路

2.1 城市与建筑
建设基地位于镇江新区横山路与培山路交口西北角,基地北侧为扬子江路;其中,东侧横山路与北侧扬子江路同为城市次干道,培山路为支路。基地南北长约380 m,东西宽约260 m;根据工艺要求,拟在基地北部建造大型单层大跨度厂房,南部沿培山路一线建造办公、食堂等员工设施。沿城市次干道一线,超大型厂房与城市空间的贴邻关系,意味着厂房的长向立面将成为重要的城市界面;同时,在南部培山路沿线布局的办公与辅助建筑群,与城市关联相对较弱,但将呈现人性化氛围。因此,对城市而言,建筑群体将呈现东、北立面封闭规整但紧邻,南立面富于变化但远离的矛盾。

厂房东立面

2.2 空间与逻辑
从功能—空间属性角度,建筑群体的东、北两个立面,必然是以一种整体而封闭的形态面向城市,且尺度巨大;而南立面则因考虑内外人员使用,为中小尺度的开放空间。因此,上述两个方向的空间形象,以及由不同内在空间逻辑造成的界面,需要寻找一种统一的母题,以在个性上兼顾空间上南侧的宽松与东北侧的紧凑,并在空间上将人性化的中小尺度与物性化的超大尺度融合起来。

厂房西立面莫兰迪色渐变


2.3 设计步骤
根据项目内外部客观条件的分析,基于工业项目较为特殊的空间逻辑,建筑师依此拟出了设计工作的步骤:(1)解读目标,理解工业建筑学;(2)梳理空间,明确设计边界;(3)寻找本源,营建落实主旨。

门前广场立面


办公楼平面图

3 目标解读 

3.1 工业建筑学的困境
真实的建筑学,必然具有强烈的经济属性。从这个角度,建筑师也主动地看到了必然会存在的隐形制约因素:无论加以何种期许,作为一个规模制造业厂房的建设目标,最终还应该是一座厂房;不但看上去像厂房,造起来像厂房,建筑造价也要像厂房。简而言之,与通常建筑学理念中,将人作为主体的空间逻辑不同的是,工业建筑学无法从主要空间的空间再组织入手工作。这是因为,在工业建筑中,这些居于主导地位的主要空间,是取决于制造技术需求;工业建筑是典型的物性化空间,无法以民用建筑的人性化逻辑进行理解。因此,常见的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工作,就是不断地走向同一个死胡同,即各种表面化的装饰艺术。显而易见,工业建筑空间中这种消极的主客体逻辑关系,正是令工业建筑学时常陷入困境的原罪。

厂区东立面

3.2 新逻辑与新出路
库哈斯说过,建筑师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它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混合物,既无所不能,也无所能。在这个意义上,建筑师一直有着无尽的梦想,他们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素和环境形势,去影响和实现这种梦想[3]。所以,面对这样的一种局面,建筑师仍有必要重新设定自己在设计环节中的工作逻辑,尊重现实,尊重逻辑,发掘出新的着力点,保持进取与努力,才能从困境中脱离,重新成为空间的主动掌控者。


 厂房西立面莫兰迪色渐变

 办公楼剖面图

厂房西立面莫兰迪色渐变细部

主入口

4 空间思考

4.1 寻找空间
工业建筑的建设用地,通常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非常的规整,二是非常的紧凑。这与工业建筑的本质密切相关:规整用地有利于厂房产线与物流动线的高效布局,以产线与物流为主体的工业建筑,必须充分地追求用地效能,极大地获得生产效率。因此,在进入设计工作之初,建筑师研究了政府提供的修规成果,发现由厂房、办公与后勤三个功能模块构成的总体格局布置均衡、高效有序,已将整幅地块完美地利用完毕,没有留下其他余地。但是,在按部就班之前,建筑师还是进行了一次具有意义的思考,即按照人性与物性两种空间标准,重新审视了所有建筑单体的空间冗余度。答案也是明确的,即厂房模块是物性化空间,而办公与后勤模块是人性化空间。那么,当物性化空间必须获得无条件服从时,人性化空间则有条件可以在人的视角,进行再思考。

基于人性化空间的经验,建筑师提出了将办公与员工两个单体,进行功能融合布局的规划建议,即:将两个建筑单体融二为一,内部空间既分又合,不但解决了两个建筑物之间人员动线过长的弊端,提高了空间使用效率,而且还因为两个建筑的体量融合,最终在总体上得到了一块完整空白区域;进而通过体量重组,为办公入口增加一个必要的集散广场。在获得一个尺度适当的人性化主空间之后,建筑师可以就此展开其他较小尺度人性化空间的梳理与呼应。

南立面亲水平台

4.2 空间与场所
作为一座标杆工厂,形象赋能是建筑师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所以说,当建筑师得到空间,并非思考结束,而恰恰是形象与精神层面工作的起点。从直观理解目标的角度,万事达镇江工厂将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实地体验万事达建筑产品的超大型样板空间;通过在空间中普遍运用各类万事达系统产品,很容易达到这个目标。同时,如何更加深入地理解项目的深层动因,探究工业建筑学的意义,理解其特殊之处,我们还尝试借助建筑现象学,通过探索建筑存在意义的方式,来尝试进行一些不同的思考。

建筑现象学认为:界面限定形成了空间;通过赋予空间以人能理解的精神内容,可以令使用者在空间中,在经验与情感的作用下,产生更深刻的感受,这就是“场所精神”。利用赋予空间的场所化特质,在满意感受的基础上,场所精神使得空间与人产生了更加亲密的关系。所以,是否能有另外一种方式,即通过理解场所,建筑师赋予空间某种特定的特性或者气氛,唤起某种共同记忆,感受地域性意义,获得不同的空间经验,或者说建立一种场所精神,应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建筑现象学学者诺伯舒兹,将场所分为两类:自然场所与人为场所。自然场所,是指对自然要素(天与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分为物、秩序、特性、光线和时间五个概念,分门别类地对自然间存在物进行理解。人为场所,则是指出现建筑边界围合之后,关于建筑物内外部关系的理解[4]

现代化的工业厂房,作为一种物性化的空间,从人的角度考虑,建筑围合的构造方式取决于产品的加工工艺、产线布置与物流,与人性的理解基本无关,甚至也无需考虑人进出其内外空间之间时产生的感受;此外,通常的厂房建筑,以其绝对的庞大体量、独立的地理存在,也决定了它很难与周围环境产生人文意义上的关联。

在这个意义上,与民用建筑的以人为本相反,工业建筑自成一体,独立于天地之间,因而更适合以所谓自然场所的现象来加以理解,一如对人类文明早期的、较为简单的建筑场所的现象学理解模式。

办公楼与厂房墙面细部


4.3 场所精神与认同感
当参观者置身于空间中,同时也暴露于某种特定的环境特性中;当他感觉与这个特定环境友好相处,或者说获得“认同感”时,这种令人满意的感受才带来场所精神。根据建筑现象学理论,有认同感的客体,应该具有特定的环境特质,而这些环境特质应来自人的行为经验与现象认知。所以,认同感的获得,应从项目背景中,挖掘可以形成认同感的特质,再由特质转化出现象,呼应参观者既有的认知逻辑,从而唤起共鸣。

建筑师认为本项目的两个基本特质“工业”与“地域”,可以作为探索重点:从人的认知经验来说,工业建筑普遍具有空间高大、尺度超人、界面规则等基本形象特征;同时,镇江处于江南,和煦的气候、绵柔的水体,既是一种典型的自然条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从场所精神塑造的探索实践角度出发,建筑师尝试选取了这两个点。

在诺伯舒兹关于自然场所的理解中,水被认为是自然场所的主要要素,被称之为浪漫动态的大地力量;光线也不仅是平常的自然现象;因为光线的状况从早到晚一直在改变,充满动感,光线与自然暂时的韵律有着密切关系,这种短暂的韵律进而构成了理解自然的时间。所以,通过梳理,超人尺度、水、光线、时间,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系列富于诗意的要素。更重要的是,这些要素来自建筑现象学的基本体系,所以实践也是一种对理论的观察过程。


 展厅内部实景

展厅内部实景

展厅内部实景

展厅内部实景

厂房东立面运输出入口

厂房东立面巨型涟漪效果

5 整体营建

5.1 水、光线与超尺度
在将基地南侧的办公与后勤模块融合之后,考虑到既分又合的内部空间需要,建筑师将融合后的条形体量处理成中部环抱内凹的哑铃状体量,内凹面向主入口形成环形的入口广场;在此,空间弧线的重复运用,立面整齐划一的玻璃幕墙材质,隐喻了水这个精神要素的形象存在;主入口布置在广场空间的最远端,因此,步行进入将是一个体会空间逐渐舒展变化的过程;南向带来的全时光线,则为这个过程增加了时间变化的意味。

从南广场走向东南转角再转向北,来到面向主要城市道路的东立面。作为面向城市道路的主朝向,东立面与城市道路之间,是一个长达350 m,宽仅20 m的室外场地,由于界外城市空间的围合,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超尺度空间:高15 m的建筑立面,绵延近300 m,由于建筑退界已近极限,因此建筑师将主要的构形手段,尝试限定在建筑单体后退内部道路留出的空隙内。

最终,立面构形采用了暗喻水波的变化模式作为母题,一组巨型涟漪由南向北逐渐加大波高,其在南北方向上产生的波动,配以大面积的留白,给出了对于“水”形象的明确无误的直观表现。当渐变波动的涟漪向南向北逐次凸出,由于南向阳光的光线移动,在不同时段,均能在东立面上观察到明显的明暗光影关系,并随其变化表现出时间变化的存在。而除涟漪之外,立面设计采取采用了极简手法,连贯整体呈现的超尺度平整墙面,体现出工业建筑特有的体量,并通过色彩与细部处理来强化这样的单一,进而获得工业建筑特有的场景感。水、光线与超尺度,借助于涟漪,使得一个简单而清晰的景象得以呈现。

5.2 细节  
安藤忠雄认为:细部设计,首先要成为建筑主要设计理念的一部分时,才具有它的必要性[5]。这段话清晰地传递出一个原则,就是建筑细部构思与整体构思密不可分。在此,建筑师尝试从设计细部中,继续紧扣场所精神的构形原则,通过细节强化整体理念。

在东立面巨型涟漪墙面的细部设计时,通过与厂家的紧密合作构件试制,建筑师最终采用了约750枚波长300 mm、高度约12 m的连续弧形折弯单元板,来拼接出总长度近270 m的实体涟漪墙面。当小尺度的弧线单元,融合成超尺度的弧线墙面,两种弧形的存在,强化了界面固有性格。其呈现的特点,蕴含在墙面细部的视觉感受中:与整体墙面同步,片段墙面将随着阳光运动,也时刻发生着细腻的变化:在每一枚折弯板的曲面里,我们都可以发现,这里不但隐藏着阴影,还闪亮着太阳高光;同时,来自顶部的天光沿着折弯件之间的每一条波谷向下延伸渗透,仿佛是将天空引向地面;在细部层面中,超尺度与光线的组合,再一次对整体与局部的精神关系进行了呼应,从而产生了富于动感的实体界面。

5.3 钢品系统
建筑钢品全部来自万事达建筑围护系统。在整体与细部的营造过程中,从整体材料选型角度来看,具体选用的建筑系统钢品,其板块尺寸、折边处理、刚度与加工安装精确度,均十分令人满意。除屋面系统外,建筑外墙采用了夹芯板和单板两大系统。单板系统定制了超大规格的弯圆断面板,具有良好的定型与重组精度,承担整个东立面动感涟漪波纹的塑造。夹芯板作为主要的建筑围护,针对立面板块的划格尺寸与功能,分别采用了丽彩鼎(西立面)、丽彩幕(南立面)、铠撒(全立面)、百丽特(东西立面)等多种系列产品,并完成整体的一体化衔接。超大规格的外墙划格,呼应建筑体量,强化了实体感与分量感;体现的围合结构逻辑与规模制造业厂房的尺度感,产生共鸣。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型折边墙面板块(百丽特系列)檐口,在形成180°连续弯折断面的同时,还能保持长达8 m的长度,完美地消除了建筑体量与表皮构造的潜在冲突,将参观者在现场的视觉感受点,始终保持在体量这个层面,减少拼接带来的干扰。同时,得益于万事达钢品的材料品质,配合产线加工能力,现场应用的所有构件,甚至包括异形构件,例如长宽比极大的单板构件(长度12 m,宽度约300 mm),也均能保持完美的刚度与平整度,现场上墙组合还原度极高,令人欣慰。

在万事达钢品的整体系统之下,通过不同围护产品的组合,实现了不同空间造型墙面的完美展现,并形成完整的保温、防水、隔声和保温的紧密衔接,并呈现丰富的造型变化;再一次证明了,优秀产品系统的选择,对于建筑设计工作的事半功倍之效。

6 体会

回头再看,我们发现工业建筑的设计,尤其是规模企业的厂房建筑设计,确实不是一个容易讨巧的工作:有限的空间,现实的目标,理性的造价,已充分挤干建筑学中通常蕴含着的大部分人文情感。但是,十分幸运的是,这次建筑团队的服务与合作对象,是中国建筑钢制品行业的专业领军者;自始至终,万事达企业展现出的建筑品位、人文修养、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以及高品质的制品系统与技术支持实力,为一座真实的标杆工业建筑的最终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设计者严以自律,始终遵从“真实”的营造理念,始终坚持以工业建筑的逻辑方式来思考与建造,并为解决工业建筑学的普遍困境,尝试提供一个真实的探索感受,试图寻找可能的普适方法,即:通过功能再推敲,以重组获得空间,进而探索空间与人的依存关联,以场所的理解模式,从本质上寻找建筑形象的心理动因,最终达成具有地域特征与认同感的场所精神。

实践总是充满尝试与挑战,不免也有谬误和遗憾;因此对于任何实践和认知,一定也是见仁见智;但是,由于这个过程承载过建筑师与建设方的共同思考、探索、良性互动与互相支持,所以,从建筑实践的角度,这应是一次真实的、令人满意的、对于工业建筑的营造与体验之旅。

参考文献:
[1] KAHN L. Louis Kahn: 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Architecture at Rice) [M].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8.
[2] 乔舒亚·弗里曼. 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M].李珂,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39.
[3] 莱斯大学建筑学院.莱姆·库哈斯与学生的对话[M]. 裴钊,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4] 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施植明,译.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论建筑[M]. 白林,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9.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2年第4期  研究推动设计 林京升一波涟漪绘春水:万事达镇江工厂设计实践的若干解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林京升,男,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本期作品文章相关阅读

[1] 刘小虎、张康雯、胡辞、陈秋瑜.山水即离:评武汉琴台美术馆[J].时代建筑,2022(04):80-89.

[2] [德]爱德华·柯格尔著、董倩伶、胡梓郁译、尹珅校.转型中的伤痕景观:缙云石宕[J].时代建筑,2022(04):90-99.

[3] 张轶伟.自我与他者: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J].时代建筑,2022(04):100-107.

[4] 青锋.挤压、褶皱、船:海边折廊设计评述[J].时代建筑,2022(04):108-119.

[5] 唐韵、李立.风景中的几何原型:鸡鸣岛海角艺术馆[J].时代建筑,2022(04):120-127.

[6] 郑慧瑾、张佳晶.关系、算法、平衡:犬舍的多重类型探索[J].时代建筑,2022(04):128-135.

[7] 李憬君、王飞.走向互联网传播的“新建筑学”:评天涯书局[J].时代建筑,2022(04):136-141.

[8] 林京升.一波涟漪绘春水:万事达镇江工厂设计实践的若干解读[J].时代建筑,2022(04):142-149.

[9] 张扬.未来的折射---活化城市滨江住区:以上海三湘印象名邸项目为例[J].时代建筑, 2022(04):150-153.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戴春,王秋婷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研究推动设计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订购《时代建筑》杂志

感谢关注《时代建筑》微信平台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电话:(021)65983417、(021)55822231
邮箱:timearchi@163.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