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4 20: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589年,泉州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泉州,别称鲤城、温陵、刺桐城等,7月25日,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注1),“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在提交大会审议正式获得通过,成为新的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清单上再添一颗璀璨明珠,共有56项世界遗产。 
这个1400多年的古城,为什么半城烟火半城仙,他到底有多少历史,值得我们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我认为去泉州有两种游历的方法,一种去烟火气的老城,另外是在一个古村落畅游,我选择两种都要,时间太赶,行色匆匆,所以,还要注定再去一次。

梧林传统村落


梧林传统村落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新塘街道西南部,毗邻石鼓山,对望梧垵溪,占地约1平方公里,共有1855名本地居民和1.5万名海外华侨。它是晋江市最美乡村和著名的闽南侨乡之一。2016年,它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成为福建省重点项目,与周边的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晋华集成电路产业园、田园风光项目一起构成了晋江“芯”小镇,并且被选为福建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据史料记载,梧林社区村落形成于明洪武年间,由丰田山兜(今石狮市祥芝镇山兜村)的旺生公迁徙而至形成。传说蔡旺生在狮透埕养鸭为生,有一天他想将鸭群赶往别处喂养,但鸭群不走,于是他拿出五篮稻谷喂鸭,但鸭群仍不离开,蔡旺生认为这可能是天意的指引,于是他决定在此定居。因为闽南语中“梧林”和“五篮”读音相同,久而久之,“五篮”就被称为“梧林”。

家国情怀


整个村子,都是蔡氏族人。
梧林传统村落的很多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建筑在百年前就未完成装修,有的建筑朴实无华,有的是古罗马式的建筑,裸露的钢筋混凝土外表,水泥色看上去十分的沧桑,有的是菲律宾建筑风格的骑楼式水泥框架双层结构,其外部也是水泥并未装饰,你会惊讶于作为来往书信和汇款的侨批馆的内部居然还是土坯,要知道当年的蔡氏族人很多都是衣锦还乡,相当有钱。比如一些宅邸:
德鑨宅:旅菲侨胞蔡德鑨宅邸,建于1921年,闽南官式大厝,二进三开间,单面护厝,与蔡德卫宅邸并排形成独立空间。
德兜楼:旅菲侨胞蔡德兜宅邸,建造于1934年,坐北朝南,占地3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夯墙,中西合璧洋楼,两进三开间,主楼三层,骑楼式建筑。
德养宅:旅菲侨胞蔡德养宅邸,俗称九十九门大厝,始建于1901年,占地850平方米,闽南官式大厝,五开间双护厝。宅前石埕宽畅,设门亭交通,照墙围合,照墙上有许多砌墙时预留的龛洞,仔细观察龛洞内壁和顶部,布满熏烟,推测为置放火烛的地方,应为主人与友人、家眷傍晚时分闲坐谈天照明之用。
更多的宅邸就不一一细数了,五层厝没有装修,梦菜家声楼的外部也很粗糙,钢筋甚至都裸露了,侨批馆最后也是没有钱装修,这一切的原因,原来都是蔡氏族人深明大义,慷慨解囊,把很多准备装修钱捐给了政府,支持抗战,此时是1938年。
所以此时五层厝默默驻守了八十多年,侨批馆依然如旧。

泉州青普文化行馆


青普文化行馆·晋江梧林,在这样的泉州,这样的梧林落地生根。
青普是一家独具特色的人文度假品牌,从「回到原初」的价值核心出发,在不同的度假目的地打造特色空间并提供当地文化体验,致力于构建全新的人文度假场景,与参与者共同诠释基于场景体验所生长出的情感与价值。
青普文化行馆·晋江梧林在尊重当地古建筑的外观的前提下进行了内部改建和现代设计,融入了闽侨文化元素,打造了闽南文化和南洋文化的“文化优享”品质住宿体验。现在的梧林传统村落则是一个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青普文化行馆·晋江梧林将12幢洋楼和闽南古厝,设计改造成26间假日客房,以满足客人的多种需求。
其中12幢楼里面1幢改为餐厅,一幢改为大堂,客房集中在剩下的10幢里面,其中只有梦家声楼是双层单幢单客房,其他的都被改造成多间客房使用。
其实在12幢之外,其实还有一座宅院改成了厨房,另外一个小的宅院改成了客人吃正餐的包厢,因为客房总数的规模,包厢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也足够用了。
在这些建筑中,漆厝、文甫厝、德兜宅、钳龙厝、再取旧厝和怀和旧厝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闽南红砖大厝(注2),它们拥有优美的燕尾脊、四水归堂的合院和充满智慧的明堂暗室,这些建筑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其中,合院是中式民居的核心,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四季皆景,都能让人感受到华人理想生活的场景。多代家人一起居住,与朋友同事一起团建,这样的院落能让人在喝茶听雨、静观四时的同时,享受到无比美好的生活体验。

上图是赵丽颖在给某杂志拍摄的年刊,取景地就在青普的再取旧厝。
红砖大厝在上百年的风雨中,历久弥新。
我这次住的是钳龙厝,但是你在携程等OTA平台预订的时候,不会看到具体的是哪一个厝,携程上一共有6个房型,清和大床房,攸宁大床房,盛世复式大床房,清和双床房,攸宁复式大床房,盛世套房,其中复试房型就集中在容膝厝和梦菜家声楼,喜欢独栋的,这个后者应该是首选。
漆厝
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整个村落里分布很多。
顺德厝改为了民宿的前厅,原有的天井用玻璃密封,养了一些花草鱼虫。
前面我们也提到,民宿的客房并非标准尺寸,但是无论客房的布置如何,但总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随便的客房都要60平以上(清和房型46平米起),大一些的非套房客房都有90平米之多。
除了客房空间大,其灯光布局都十分的温馨。
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在酒店看到唱片机了。
虽然24间客房没有标准化处理,如果每次来,体会应该不尽相同,容膝厝跟梦菜家声楼是我推荐的,拍照片容易出片,其他客房适合亲子,非loft房型空间真的太大了。
容膝厝窗外,一眼可以望到高铁的桥梁,跟古老村落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老房子真真切切的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上图为德鑨宅的红砖红瓦。
德鑨宅(1921)。旅菲侨胞蔡德鑨宅邸,建于1921年,闽南官式大厝,二进三开间,单面护厝,与蔡德卫宅邸并排形成独立空间。

德兜宅
德兜宅和德鑨三间张中间的小巷,部分古建遗址做了保护。
德鑨楼,旅菲侨胞蔡德鑨宅邸,建造于1932年,坐北朝南,占地400平方米,共二层半,门亭上书1932年和蔡德鑨的英文名字(花体字,Chua Tek Leong闽南式英语),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的古罗马式建筑,内部葆有闽南大厝空间机理。这里的门扇和楼下的窗板都加了铁板,可用于防弹。楼顶还有可移动的枪眼可用于狙击土匪(这边的建筑大多注重防盗防弹,坑墙楼等也有)
旅菲侨胞蔡怀番和蔡怀紫合建宅邸。占地60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层中西合璧洋楼,建于1953年春,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砖石木结构,二进五开间,单面护厝。据说当时修建前后一共花了10万美金。现有的山花上的“胸怀祖国”为60年代响应国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而改造的。
德鑨五间张,现在已经作为榕树下咖啡,近百年的装饰还是如此鲜艳和栩栩如生。
“荔谱家声”强调祖先渊源【蔡氏后人,蔡襄后代】,蔡襄生于闽,又多年在闽中做官。因此,他对于福建地方的特产荔枝非常熟悉,《荔枝谱》一书就是他在嘉祐四年(1059)担任泉州知州时所作,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榕树下咖啡,大概起名来与这棵榕树,而榕树下这个名字,更让我想起20年前互联网上一个在线读书的中文网站。
这家咖啡馆很有调调,空间舒适,隐藏在古村落,哪怕不在青普住,这家咖啡馆一定要来一趟。
我跟儿子说,独木不成林这个词用在榕树上就不成立了,发达的根系和枝干,让榕树在合适的环境下,长的非常快,德卫宅后面这棵榕树便是如此。
德卫宅后面有一盘根错节巨榕,为鸟粪榕,根系发达,最初生长于屋顶,树根沿房屋柱子生长钻入地面,后因太过旺盛将屋顶压塌落于地面,但因地面铺有石砖故一些较大的树根浮于地面爬满整个后界,形成壮观景象。
这个墙面属于德鑨宅,大户人家的细节考究,红砖都要雕刻花纹,可见当时富贾的程度了。
青普行馆里面有三棵柚子树,柚子花开,引得蜜蜂来。

餐饮


青普文化行馆·晋江梧林的套餐是这样的,一般在携程或者OTA上的平台都是包含了早餐+正餐+文化体验活动的,一般套餐里面会有详细说明,具体的活动预定成功以后青普的管家会跟你直接沟通的。
早餐:


闽南特色的线糊,以及小吃,还可以单点。


正餐

                

午餐:开胃菜,酸辣藕 片,美味黑木耳        

  汤:蟹柳七彩羹   主食:泉州炒米粉

热菜:原味黄翅鱼、蒜香排骨、香锅炒大虾、田园秀色、水果拼盘





晚餐:开胃菜:酱香梱蹄、湘拌青瓜

汤:金线莲炖龙骨    主食:杨州炒饭    甜汤:雪梨银耳汤

热菜:酥脆小河虾、姜葱黄花鱼、孜然椒香扇骨、清炒时蔬

泉州青普的餐饮也是结合当地特色,作为北方人来说,吃起来完全没有不适应。

此间艺文


青普的核心价值是「回到原初」,通过在不同度假目的地打造特色空间与在地文化体验,构建全新的人文度假场景得以让核心价值体现。
所以青普的文化体验,比一般的酒店要丰富,更能切合当地的人文。
青普目前有的14种文化体验,会根据时令的不同还有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目前的14个如下:
梧林记忆、衙口赶海(季节性活动)、错银入画、星光斑斓、苦味南洋、摹古印金、磁灶古今、妙手苍生、红砖刻记、怀纪品茗、温陵戏韵、宋元遗响、掌上春秋、问古寻音。


我体验了其中的两个文化活动,星光斑斓和苦味南洋
杯咖啡的家国情怀
关于“苦味南洋”其实是当时民国的菲律宾华侨老先生在最初到达南洋打拼时候因为苦力劳作接受了当地的“南洋咖啡”具有提神的作用让艰苦耐劳的中国人更加不辞幸苦的打拼生活。积累财富。所以在归国建设家乡的时候已经随身携带了咖啡豆,保持着喝咖啡的习惯。
但是当时祖国正值抗战期间,这些华侨先辈们纷纷捐出了自家的财富出钱出力。导致已经有了咖啡上瘾的先生们。不得不寻找替代咖啡的物品。
结果在梧林与当地的谷物结合,创造了具有唯一性的,梧林娘惹咖啡。而且在但是研磨咖啡采取了传统的石磨研磨。很难想象连一杯咖啡都能折射出当时华侨的家国情怀,这杯咖啡与之前喝过的所有咖啡大不相同。
烘焙好的咖啡喝炒制好的豆子放在一起研磨


跟随艺术大师的脚步,感受下火药草图的魅力,看似平凡无奇的火药引线,居然可以在硬纸板上作画,而且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意境。


这个最会玩火的男人,其作品真的非常震撼。
这个作品是蔡国强先生献给祖母的100岁的礼物,也是他童年时代的梦想,“我想在这里用一把梯子链接地球和宇宙”,天空是他的画布,火药是他的画笔。

侨批馆


因为青普已经融入到整个梧林传统村落,侨批馆(注3)自然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侨批馆建于1938年,据说当年蔡顺意同时还在台湾岛内(据说是在台北)、厦门岛内(据说在镇海路,后改为大元钱庄)以及鼓浪屿上各盖一幢与梧林侨批馆一模一样的建筑,也是准备用来开办侨批馆的。但后来侨路中断,侨批馆无法开设,蔡顺意便将用于装修大楼的银钱捐给国内政府,支持抗战。所以现在在梧林传统村落中见到的侨批馆,内部还是土坯的,并没有完成装修。在这份粗糙中,尽显这位爱国华侨的赤子之心。
建国后,主人将侨批馆捐给村里做学校(一直到1984年新学校建成才结束使命),所以大门上方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村民也习惯称之为“旧学堂”。
侨批,俗称“番批”,也称“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

梧林传统村落
从青普的旁边直接走到梧林传统村落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当地的小吃,比如土笋冻,这种是我一直不敢尝试的美食,
街道上南洋咖啡铺

还有当时娘惹节布置的现场
周末有附近的学校带学生来郊游
梧林传统村落是泉州的一个小缩影,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我前面说的,半城烟火半城仙,这样的村落就有一个庙宇,还有蔡氏宗祠,蔡氏的家庙,从地图上看,距离都非常的近,古城更是如此。

朝东楼。旅菲侨胞蔡朝东宅邸,建造于1930年,占地700平方米,外部为钢筋混凝土夯墙围合,内部葆有闽南大厝的空间机理,主楼西南向,属二进四开间格局,共二层半。

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市宗教局统计宗教寺庙宫观(面积10平方米以上),共有5553座,其中鲤城区168,丰泽区292,洛江区196,泉港区459,惠安县655,南安市1056,晋江市1036,石狮市413,安溪县540,永春县450,德化县288座。 
这就是半城烟火半城仙最根本的由来了!
泉州申遗的地方很多,其实我们游客来说,真的能探索的也就是鲤城区被晋江分开的右侧部分,因为近几年的宣传,这里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

最出名的就是西街一代,钟楼鼓楼,开元寺,仁寿塔(注4),镇国塔,以及西街附近的无数小吃。
比如我住在了青普文化行馆·晋江梧林,如果去鲤城区,我个人建议打车的话可以提前个1-2公里下车,然后到处都有租电动自行车的,骑过去非常的方便,然后停车一定要按照指定的区域停,否则会扣很多钱,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鲤城区可选的新的快捷酒店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住在晋江市,西街核心区域的这块交通,基本上都是拥堵的,哪怕是走出2-3公里,改变并不大。

泉州的需要打卡的地方很多很多,西街和开元寺应该是首选,这里虽然已经被很多的小吃包围,但是还是稍微跟其他古城古街的小吃略有区别,本地的特色得以保留,而且确实也有不少本地人来这里。

泉州有世界级非遗项目6项、国家级36项,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



    泉州开元寺塔,开元寺塔建于唐代,俨然已经成为泉州的地标建筑,这原本是中国早期的木质结构塔,但是多次毁坏后,先是易木为砖,然后易砖为石,才有了如今大家看到的样子。西塔44.06米高,东塔48.24米。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
    西塔仁寿塔

    东塔镇国塔
    一般游客一天可能全部要花在西街这边,开元寺转一下,西街上的咖啡馆坐一坐,拍几张照片,喝一杯咖啡,细节上买一些小吃,一天就过去了,而且是在你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就过去了,泉州的很多路边都还是小商品,这种感觉像上个世纪,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烟火气才得以保留下来。
    晋江对岸,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些注释:



    注1:中国的56处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是中国56个世界遗产之一。
    注2:厝

    在闽语(福建方言)中,"厝"一词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比如普通话中的"你们家",在闽南语中是"恁厝",福州话中是"汝厝";普通话的"邻居",在福建沿海方言中说"厝边"(例:闽南语、福州话俗语"厝边头尾",莆田话中有"厝边隔壁",电白黎话有"门前厝后")。在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名中,也有很多带"厝"字的,比如福州的陈厝、梁厝,莆田的石厝、前厝,泉州的肖厝、曾厝,厦门的曾厝埯等。潮州话、福州话、电白黎话、闽南语和莆田话中"厝"指代房屋,比如新厝、旧厝就是新房屋、旧房屋的意思。

    福州话中"厝"指代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转厝",就是"回家"的意思。                            注3:在闽南方言中,把“信”读成“批”,所以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称为“侨批”,据说蔡顺意建该楼意欲开办“批馆”,所以该楼又名侨批馆。

    注4: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

    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前部的东西两侧,两塔相距约200米,各占地约50平方米。      


因为时间关系,很多地方都没去成,比如泉州府文庙,比如真武庙和天后宫,等下一次再说。

往期内容检索
前面4年4年了,感恩有你
写了6年半了,说点心里话
8月至今的文章检索通过公众号右上角的搜索按钮你想要的关键词查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