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中国的56处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泉州是中国56个世界遗产之一。在闽语(福建方言)中,"厝"一词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比如普通话中的"你们家",在闽南语中是"恁厝",福州话中是"汝厝";普通话的"邻居",在福建沿海方言中说"厝边"(例:闽南语、福州话俗语"厝边头尾",莆田话中有"厝边隔壁",电白黎话有"门前厝后")。在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名中,也有很多带"厝"字的,比如福州的陈厝、梁厝,莆田的石厝、前厝,泉州的肖厝、曾厝,厦门的曾厝埯等。潮州话、福州话、电白黎话、闽南语和莆田话中"厝"指代房屋,比如新厝、旧厝就是新房屋、旧房屋的意思。
福州话中"厝"指代人居住的房屋。比如"转厝",就是"回家"的意思。 注3:在闽南方言中,把“信”读成“批”,所以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称为“侨批”,据说蔡顺意建该楼意欲开办“批馆”,所以该楼又名侨批馆。
注4: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
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前部的东西两侧,两塔相距约200米,各占地约5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