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头部的国际酒店集团,往往都是在数次大危机之后,向全球化进一步迈进。
以万豪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到美国911事件,万豪都以自身灵活的战略度过危机,并进行了多轮收购,最终成为全球第一的酒店集团。
其实,国际酒店品牌几十年的海外扩张经验就是我们很好的老师。
洲际酒店集团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酒店集团,其对中国的市场已了解得非常深刻,从单独成立大中华区到在华完全中文化网页,推出专门针对华人市场的高端酒店品牌——华邑。
这都说明了出海作战不仅仅是资本和品牌的进入,更重要的是进入市场的战略思考和调整。
对于本土酒店集团而言,如今出海或许也是时代赋予的最优解。华住的出海动作,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路。
华住要用品牌、流量和技术三合一来打造一个未来型的酒店集团,这将会是酒店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品牌就不说了,线下大王不是白叫的。
华住创始人季琦称,“中国企业和品牌在国外市场尚未赢得充分尊重,华住的理念是让有需求的旅客以优惠的价格入住酒店,这将帮助华住在中国以外的市场站稳脚跟。”
流量指向会员主导,目前华住的会员数量已达到1.6亿。
技术则指向全流程数字化。
“进入每一个市场,华住的目标都是跻身前五名,运用自身的管理技能和技术与当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相比其他连锁酒店越来越依赖于OTA实现销售和预订,华住则斥资逾10亿人民币建立了自身的IT系统,用以管理客房预订、入住、定价和营销等环节。
就比如德意志酒店集团的收购,技术都承载了重要作用,就像轨道一样先铺上去,让好的产品在上面实现最好的效果。
在《酒管财经》看来,华住国际化对本土业务也将有带动作用。
首先,华住国际化可以增加华住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这会带来更多的国内消费者对华住本土业务的关注和选择。国际市场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也可以应用到本土业务中,提升本土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通过国际化拓展海外市场,华住可以分散风险,并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海外市场的稳定增长也可以为华住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本土业务的发展。
海外市场的竞争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也与国内不同,华住可以通过在海外市场的实践和反馈,获取新的创新思路和业务模式,为本土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华住“走出去”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品牌力还是稍显不足,出海模式受限。
在品牌端,发达国家酒店连锁率高,经济型酒店、中端酒店品牌难扎根,本土酒店品牌在高端和奢华领域也缺乏竞争力,品牌国际影响力不足,在进驻欧美市场时大多还是靠并购海外酒店和物业的“重资产”买买买模式。
和希尔顿、万豪这些国际知名连锁酒店相比,被华住收购的德意志酒店集团旗下的酒店在中国游客心中似乎没那么高知名度。
《酒管财经》也注意到,华住国际业务的负责人更换也稍微有点频繁。
从2019年前CEO张敏转攻国际业务到2021年任命何继红担任国际业务CEO,再到如今任命Bonke为华住国际CEO,中间隔得最多也就不过一年半的时间。
其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土酒店品牌的产品与西方市场存在需求错位的空间。
由于天然的中西基因不同,品牌间的融合并不简单,甚至有加大内耗的风险。
海外酒店市场的成熟程度要远高于国内。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酒店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大型酒管集团已经占据着大部分市场。
对于本土酒店品牌而言,想分走其市场蛋糕,难度不言而喻。
华住国际化的挑战主要还是来自于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法律、劳工环境、沟通成本的变化,不同的客源特征,这些如何适应?
这对华住来说,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这个基础上,华住的管理团队也需要对接和包容不同文化下的组织。
“创始人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对公司发展前景起着关键作用。”季琦表示,其一直在思考新的战略,让华住与希尔顿、万豪等酒店巨头能够并驾齐驱。
在2018年的环球旅讯峰会上,季琦曾放下豪言壮语:“华住不是风口上的猪,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将华住带到全球第一。”
《酒管财经》注意到,华住创始人季琦的前瞻性布局始终是华住延续发展的灵魂所在。
国际化,是华住的下一站。
接下来,华住真的要做“全球第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