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酒店高参,作者张庙松
万豪、凯悦、喜来登、康莱德等很多国际酒店品牌的名称似乎与英文原称都不完全对应,那么这些酒店的中文名背后都有什么故事呢?
中国改革开放前,由于几十年的封闭脱节,酒店业一片空白,而香港由于一直开放于海外世界而又使用中文的原因,酒店业的大量专业术语,从物品名称,部门名称,以致国际品牌的译称等等几乎全部采用了香港的中文翻译。 香港人对酒店品牌的翻译除采用部分音译又加之意译,很多地方真正做到了翻译的信达雅,颇令人玩味。下面就举几个例子。 喜来登这个酒店名字,翻译的是最成功的一个,原名是Sheraton,如果按音译跟喜来登并不十分相近,大陆早期有教科书翻译成谢拉顿,谢拉顿这个翻译听起来颇是恐怖。而香港人翻译为“喜来登”,喜气洋洋,登堂入室,令人一听就能感觉到是酒店,大气,贴切,不得不服。
喜来登酒店
喜来登下属的酒店品牌Four Points,原意是四个点,香港人音译成“福朋”,虽是音译,字面的意思比原文还贴切,还是那么喜庆,让人拍案叫绝。 万豪是香港人对国际品牌Marriott的中文翻译,大陆早期翻译为马里奥特,广东话万豪读作“慢猴”,从Mar音译出“万”,从rio音译出“豪”,每次提起万豪都会让人想起豪情万丈这个词来,不知道这个翻译跟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鱼翅捞饭的豪情有关呢?这个翻译真心猴塞雷。 万豪下属酒店品牌的万丽,原文是Renaissance,这个翻译来源于1989年开业的华美达丽新酒店 RamadaRenaissance Hotel,就是现在香港尖沙咀北京道上的朗廷酒店,广东人发音习惯问题,在发r的时候常常发L, 比如sorry,就会读成Soli,那么Renaissance其中的Re就音译成丽,ssan音译成新,Renaissance本意是文艺复兴,大陆早期就直接翻译为文艺复兴酒店的,香港则音译成了丽新。
1996年万豪集团从香港新世界集团手里收购了RAMADA和Renaissance两个品牌,之后又将RAMADA售出,只留下了Renaissance,香港人嘛一看既然Renaissance成了万豪的下属品牌就在中文名前面加了个万字,万丽这个品牌的中文名字就堂而皇之的出现了。
至于万豪下属的Courtyard和Springfield,香港人翻译成万怡和万枫,即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完完全全是为了凑出个万豪集团的“万”字系列来。(Courtyard原意是庭院,Springfield原意是春天田野)。
万怡酒店 再来说说凯悦酒店Hyatt,说起凯悦跟香港有不解之缘,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家凯悦酒店Hyatt Regency就开在香港尖沙咀,1969年开业,2006年1月1日结业,被业主改建成更赚钱的商厦,凯悦带给香港人诸多美好回忆。结业之前酒店将酒店的物品全部拍卖,成龙大哥也买了不少餐盘做留念呢。
扯远了,说回译名,Hyatt算是音译,大陆有把Hyatt Regency这个品牌翻译成摄政王酒店的。凯字广东话发音是Hoi,跟hy差不多,至于悦跟att差的有点大,估计是取喜悦之意吧。
1989年,香港又开了一家更大型的凯悦,英文名叫Grand Hyatt,Grand是“大”的意思,Gran的发音跟广东话“君”几乎一模一样,于是Grand Haytt 没有翻译成大凯悦酒店,而是被香港人翻译成了君悦酒店。
这么翻译,台北和上海的凯悦也受牵连,话说凯悦集团品牌多元化发展,把旗下大型奢华酒店另外成立一个新的品牌就叫“君悦”,2001年,曾经享誉海内外的台北和上海的凯悦都不得不改名叫君悦了(台北凯悦曾是台湾营业额最高的酒店,上海凯悦开业时曾是世界最高酒店)。
与开发“君悦”这个品牌同时,凯悦又开发了更为私密,更为高端的品牌Park Hyatt,这Par读音跟广东话“柏”一样,于是半音半意,“柏悦”品牌横空出世了,跟万豪的“万”字系列一样,凯悦的品牌也凑了个“悦”字系列。
Hyatt最早进入香港的时候还是单一品牌的酒店集团,公司名字Hyatt和下属品牌Hyatt Rengency都翻译成了“凯悦”,随着公司发展,Hyatt集团开发了多个品牌,其中一个就叫Hyatt,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这个叫HYATT的品牌进入大中华区,不可能还叫凯悦吧,香港的大神又该怎么翻呢。
利兹卡尔顿酒店
说起奢华酒店品牌Ritz-Carlton,大家想必不陌生,香港之前就有一家。1993年在港岛开业,2008年结业被改建成商厦,香港丽嘉酒店楼不是很高,只有216间房,极其奢华古典,私密性极佳,是明星最爱,当年张曼玉和钟楚红有了隔阂,久未联系,哥哥张国荣还请她们在Ritz-Carlton喝茶联络感情呢。
说回译音,Ri 还是广东人的发音习惯读成 Li,Carl跟广东话嘉有非常近似,所以Ritz-Carlton翻译的时候各取英文字头翻译成了丽嘉。丽嘉——美丽嘉宾,不由让人想起了Ritz-Carlton酒店的座右铭我们是为绅士淑女服务的绅士淑女。后来上海的波特曼酒店被Ritz-Carlton接手管理后就是叫波特曼丽嘉酒店的。
大陆早期把Ritz-Carlton翻译成利兹卡尔顿,随着时间推移,Ritz-Carlton采用了大陆翻译,而舍弃了香港的译法,不过大概觉得Ritz翻译成利兹不好听,就改成了丽思卡尔顿,顺便说一下,台湾把Ritz翻译成丽池,这个更不怎么样,听起来像搞桑拿的,好吧,丽思就丽思吧。
2011年世界最高的酒店 Ritz -Carlton在香港开幕,不过这次酒店名字叫成了香港丽思卡尔顿酒店了,这丽思卡尔顿哪里有丽嘉好啊,音节又多又拗口,没办法,谁发展的多谁有话事权,这也不能不说是反应在酒店业的小小现实吧。
希尔顿旗下的高端品牌Conrad,早在1990年就在香港开业,Con 的发音近似港,ra发音近似丽,所以香港人翻译成港丽酒店,这几年大陆的大连,北京,三亚,厦门等地不断开始开业Conrad,香港的Conrad虽然仍保持港丽酒店的名字,但大陆以至澳门新开的Conrad已不再使用“港丽”,而是启用大陆的翻译“康莱德”了。港丽这名字听起来就有清新的度假Feel,而康莱德听起来像保健品似得,真的是无语啊。 香港在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因为经济发达,酒店业先进,大陆几乎全部照搬了香港人对酒店品牌的翻译,不过近几年一些国际品牌开始使用大陆的翻译,并且这些中文翻译又回流香港,在香港使用,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的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