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前,重庆的2021首场“集中供地”偶发拳脚相向的火爆大戏。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过往恩怨被看不见的火花点燃,就算正装革履,也不妨碍地产汉子热血澎湃,“为咱东家出口气”。 相对来说,今天下午刚刚结束的成都首场“集中供地”,就温吞了不少:40宗土地全部成交,共计3450亩,交易总金额354.84亿元,平均楼面价9580元/㎡,平均溢价率9.15%。同志们,对标重庆的平均溢价率42.99%,成都的开发商貌似出手不够狠啊!不过懂行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因为“限地价+限房价+竞自持租赁住房比例”的游戏规则博大精深。数据上热度不够,水面下绝对静水流深。对广大成都买房人来说,这场开天辟地的“土拍高考”有哪些深意值得解读?预告一下:关于装修的话题,我们将单独成篇进行探讨,并在近日发布。昨天的稿件37君已经提到,较高的自持租赁住房比例会对未来社区氛围带来不小的影响。也可以说,当“自持租赁住房”即将成为住宅小区的常态,那么买房人选择房企,就不妨多多考量各个品牌的“售后运营能力”。过去,房企往往被称作“开发商”,盖因多数企业的核心业务就是房地产二级开发。但是,当本次土拍中的房企最高自持比例达到59%,房企在楼市的玩法就发生了相当的改变,甚至让房企不得不适应新的“长线”角色:除了卖房,房企还得把房源租出一个合理的价格,并保证出租率;而如何营造社区的居住氛围,也是一场事关品牌价值的重要考题。
在过去,长租公寓是少数房企开辟的新赛道,但几乎没有房企能真正在这一领域赚到钱。不过,当土拍规则陡变后,已经拥有长租公寓运营经验的万科、龙湖、旭辉、龙光(这次土拍的高光主角)等房企,极可能会更加适应变化,交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答卷,并斩获到先行者的战略红利。 从“一锤子买卖”到“放长线钓小鱼”,说实话,对众多房企来说不可谓不“痛苦”。但是,自持租赁住房这个带有政府“住保”诉求的新事物,也代表了一种必然趋势。买房人在进行置业选择时,不放把房企售后运营的能力和经验作为一个重要参考项。因为在自持租赁住房上表现平庸的房企,或许难以打造出一个安乐、和谐的社区。土拍刚刚结束,不少业内人士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全部自持,开发商都不知道该怎么赚钱,高低配估计都不会出现了。但,这并未影响开发商们在土拍战场的杀伐决断:第一场集中供应的40宗地块,全部成交。要知道,在成都“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的土拍措施下,房价是不可能因为地价高就跟着涨,也就是说增量没了,房企高价投入抢地,未必能带来产出的正比例增长,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不投入,没得玩;投入得越多,可能越亏钱。
那为何房企们还要铆足全力往前冲?只是为了提高生存的概率而已。开发商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场搏杀中,通过拼命压榨自己的利润空间,维持住规模,把现金流玩转,以少量竞争优势,把对手熬死,以获取生机。克尔瑞数据显示,本轮参与土拍的房企超80家,但真正摘得果实的房企占比不足5成。其中,头部房企的拿地成功率更是微小:常年霸榜房企TOP3的房企,仅有万科摘得两宗地块,多数被腰部房企占入囊中。一方面,成都土拍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今年3月,成都住建发布新政明确指出红档企业及存在重大失信行为的竞买人,不得参与成都土拍,将部分房企直接挡在了拍卖席外。其中,不乏大众熟知的TOP3房企之一就在其中。
另一方面,在成都“双限”的政策下,开发商的利润肉眼可言,多数房企拿地也更加谨慎,部分头部房企更是将目光放在其他产业上。所以在本次集中土拍中,大型房企明显有部分缺席,参与者的表现也远远比市场预计的要低调。“做大不如做强”,正在成为楼市的一个热门词。昨天,卓尔控股&小米科技的联合体,在土拍中拿下新津约147亩地块。如雷贯耳的小米,难道真的要在房地产业务上施展抱负?或许,这个以手机闻名的科技公司,并非要抢传统产业房地产的饭碗。毕竟地产的利润越来越薄,市盈率也普遍较低,费力不讨好的事,雷军不见得兴趣盎然。但是,手头宽裕的小米联合雷军家乡的房企,来成都开垦一个“智慧家居”的试验田,可能性极大。
武汉卓尔的创始人阎志,媒体出身,对新鲜事物一直抱有开放的态度。卓尔不光在旅游、文化、城市地产、酒店四大板块发力,还重注了足球队,还改建得了方舱医院。湖北情结浓厚的雷军,跟老乡麾下的卓尔,花不多的资金来成都新津,充分试验小米科技的智慧系统在房地产中的应用,把项目打造成一个“智慧化标杆”,顺理成章。这样的项目,能最大程度地展现AI应用场景,对小米产品的市场推广是一种给力的赋能。话说,新津项目虽不是超级大盘,却也有望做出可圈可点的科技特色。有极客情怀的年轻人,可以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