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上看入口 ©金伟琦 入口 ©金伟琦
场地 ——
穿过喧嚣的偏岩古镇,顺着黑水滩河一路朔源,行进于山林水库的小径。再绕过一道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时间久远的石拱桥。从桥上环绕下来,穿过拱洞一座小庙,发现了这座废弃的建筑,伴着几株黄葛古树映入眼帘。废弃的建筑原来是座小学校,走进一间间教室,黑板面,宣传栏,镶嵌的瓷砖地图,往昔的历史在建筑中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又像手纹一样藏了起来。
五通庙与建筑 ©金伟琦 侧入口 ©金伟琦 树木从新建坡顶中穿过 ©谢凯
动线 —— 场地现状的三座建筑中,前排的南楼为两层建筑,后排的北楼为三层建筑,由于地势原因,南北错了一层高差。西楼的年代更为久远,石块垒砌的墙体,木梁搭建的楼板。 西楼和北楼之间 ©金伟琦 改造从重新梳理动线开始,南楼由于地势较低,加之古树环绕,如果从南楼进入,通过楼梯爬升,会有一种逐渐明亮的上升的氛围变换。为强化这种氛围的转变,西楼的二层在拆除后,决定不进行客房扩建,而是打通视野,仅搭建一单坡屋面。结合开辟出来的庭院,流线到了西侧的尽端,经过最后一个单坡屋檐的压低,穿过一道矮墙之后,视窗被急剧放大,近处的溪流,远处的山体,纳入眼底。动线的转折,低处的阴影隐匿,到了高处的阔朗通达,使这里成为身体感知的“放大器”。
多重动线 ©刘立超 单坡屋与漏墙 ©金伟琦
单坡形成“放大器” ©金伟琦 俯瞰 ©金伟琦 事实上,这条动线改变了很多。主入口的偏移,西边打开的视野,两条次流线出入口被小心的隐藏起来。在元门小学民宿里,结合地形,动线的编排与庭院的挖掘,为它的多次阅读打开了可能性。高低不同的身体姿态,每一次转身,希望能提示出物体和身体的关系。视线和存在,来访者以一种不熟悉的方式看到熟悉的东西,也许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漏墙 ©金伟琦 窗洞 ©金伟琦
庭院 —— 作为动线上节奏转化的重要节点之一,:将两排楼之间的空地为核心,三栋建筑围合起来,塑造一个带有高差,环绕的庭院,通廊将不再孤立,而是庭院的一部分。新的改造在东侧结合高差打通了一个向上的台阶通道。如此,廊道不再是尽端而是可以被环绕。 高低台地的内庭院 ©刘立超 廊道和中庭之间的高差被处理成青石台面,水面被举起 ©金伟琦 此外庭院还承担了雨水收集的作用。雨水从坡顶流入金属檐沟,通过竖直铁链被引导进一个层层跌落的混凝土引水台,在卸下冲击力之后,缓缓流入庭院中的水池。
雨水排泄系统(金属檐沟,雨水管,明沟,暗沟) 内侧坡顶结合景观水台 ©金伟琦
有组织雨水的仪式化 ©金伟琦 台阶 ©金伟琦
客房 ——
元门民宿13间客房由原有的校舍演进过来。南楼的标准教室尺度设计为带有夹层的客房,窗口面向溪流与古树;北楼西翼的音乐教室设计为三面景观客房,其余办公室和员工宿舍根据面宽进深被设计为一到两开间的标准间。所有客房的阳台或窗口,塑造出不同的景观视野。
南楼客房型 ©金伟琦 南楼客房型 ©金伟琦 北楼客房型 ©金伟琦 对于公共餐厅及民宿接待,南楼一层将四间教室的横墙适当打通,并进行结构加固,最大化的加强了这里的公共开放性,其中结合运营,公区餐厅亦设有自助式厨房,原有内侧支撑山体的岩廊结构暴露出来,作为自助厨房的背向,而将窗外的水平风景,作为身体的面向。
通风横窗与雨檐 ©金伟琦
公共餐厅 ©金伟琦
门窗 ——
我们将以上功用分开来,通风作用的部分可以置于下侧或偏侧,按照实际需求满足通风量即可采光玻璃的横框可以置于高处,如此则可以确保人视点的尺度时,观景的玻璃的无框最大化。 改造前后的窗系统 ©刘立超 随着我们阅读角度的改变, 通过台阶,屋檐,窗洞,瓦片,我们得以重新去观察这几棵树与河水,拱桥的具体形态, 这将揭示它伴随树木与溪流继续存在的可能。 折叠座椅栏杆©谢凯楼梯 ©金伟琦 庭院内景 ©金伟琦
对岸眺望 ©金伟琦 场地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 立面图 立面图 剖面图 剖面细节 剖面细节 分解轴测图
建筑设计:九七华夏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
地址:北碚区,重庆,中国 项目年份:2021 用地面积: 900m2 建筑面积: 1300m2 主创建筑师:谢凯,王浩,李萌,孙智青 设计团队:陈春平 苏佩卿 赵军光 王凯平 刘玉涵 黄鹏鹏 刘立超 委托方:九色鹿(重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辛格尔(北京)国际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TLD Lighting Design 结构配合: 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施工方:谭总敖工等 摄影师:金伟琦
编辑:韩双羽,莫因同 *本项目由九七华夏 KAI建筑工作室 + SILOxDESIGN投稿,标题及板式由编辑编排 转载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请联系设计团队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