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是咱老百姓的习惯叫法,之前更文绉绉的一个词是“古村落”,指的是民国以前所建的村子。2012年9月,刚成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开了一个会,给“古村落”起了时髦的名字,叫“传统村落”。2012年12月12日,三个部委一起出台了个文就叫《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自此,国家正式点的文件、文献中一般都叫“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由住建部牵头,中央多个部委共同参与。我曾参加过这项工作,并作为中央7部委共同成立的督查组的组长,带队到湖南、重庆具体了解保护情况。结合这些工作和自己一些研究,从民宿的角度聊聊以古村为典型代表的乡村的发展问题。其实,“古村”与“民宿”本来是没有啥关联的两个词,在这几年却成了一对姊妹词,谈古村必聊民宿,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机遇:“火热”的民宿 民宿的火热程度,从多彩投的一组数据能窥见一斑。多彩投是一家以酒店和民宿为主要业务的众筹平台,这家机构2014年10月创立,短短五年间就众筹了近千个项目,成交额超过50亿元。他们的主要玩法其实是一种P2P模式。平台对项目进行包括现场勘查、查验相关合同等在内的尽调审核,审核通过后的项目在平台上线。投资人最低投5000元、最高可投50万。目前,平台上的投资人已超过10万。让这么多人踊跃掏腰包的原因,除了每年有10%-12%的现金分红和15%-20%的消费权益,还有“民宿”这两个字。 民宿的火爆仅仅是不久之前的事。我认为,民宿进入大众视野与两件事有关:一是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从国际经验看,一旦跨过这个门槛,社会发展将进入服务业全面跃升的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会发生非常显著的深层次变化。我们国家是2015年开始进入这个阶段的。这是需求端。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开。2013年,原农业部率先举起美丽乡村大旗,将美丽乡村推向全国。我有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一过程。美丽乡村建设对中国乡村的催化作用是巨大的,而且影响到了乡村的方方面面,从村庄面貌到人的精神面貌,从乡村治理到文化传承再造,从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到新业态新行当的大量涌现。乡村的这种由内而外的变化,为民宿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与可能。这是供给端。“两端”的事儿解决了,民宿不火都不行,自然而然就进入到了“火热季”。根据我的观察,从2015到2019这五年,甚至用“火热”这个词来形容民宿的“热度”都有点不够,民宿应该是蹦着往前跑过这5年的,尤其是传统村落里的民宿。尽管没有一个确切的数据,这几年传统村落的民宿数量应该是翻了好多倍。 打个比方,“民宿”特像乡村里用木头做的那种独轮车。汽车上路是有限速的,但是自古以来的法律都没有对木头独轮车限速过,因为不用限速它也跑不快。“民宿”这架独轮车这几年跑得太快了,快了肯定就会出状况、出问题,这是第二部分要跟大家聊的。 问题:“水深”的民宿 如果说,有这么一个行业,看着好玩其实不好玩、看着挣钱其实不挣钱、看着容易其实不容易,那这个行业大抵说的就是民宿。多年以来,我几乎每周都要到各地去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因为情怀、因为觉着容易而扑进这个行业的人,也见到大量因为情怀、因为觉着容易而在这个行业栽了跟头的人,见多了便感叹“水太深”。民宿其实是一个很尴尬的行业,直到目前,依然如此。所谓的尴尬,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定义的尴尬。民宿到底是什么,不只很多消费者分不出来,业内人士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一直争执不休。就是在国家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审查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争论最大的也是这个问题。审查组我们五个专家围绕着四个问题激烈争论了三个多小时:乡村民宿的定义怎么描述?“民宿主人”指的是谁?民宿用房是否限定在自有闲置房?对民宿的规模是否进行一个限定,若限定数量定在多少?此前,“民宿”已有几个定义了,譬如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中对“旅游民宿”进行了定义:利用当地闲置资源,民宿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360百科的“民宿”采用的是这一定义。百度百科引用这个定义时加上了“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这样对规模的限定。台湾地区2001年出台的《民宿管理办法》对民宿也有个定义: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 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台湾对民宿的规模有明确的限制:客房数5间以内,总面积150平方米以内。但原住民保留地、经登记许可的休闲农场、划定的休闲农业区、观光地区、偏远地区和离岛地区的民宿最多可以允许15间、200平方米。参照这些,更参照各地实际、消费需求和行业发展,我对乡村民宿的定义修改、表述为:“位于乡村内,利用村(居)民自有住宅、村集体房舍或其他设施,民宿主人参与接待,方便客群体验当地优美环境、特色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场所。”国家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最后公布稿中,采用了对乡村民宿定义的这一表述。希望随着这个国标颁行,能对乡村民宿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二是身份的尴尬。到目前,民宿是少有的没有确定主管部门的一个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在灰色地带游走。每个地方具体管理中,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按饭店管理、有的按宾馆管理、有的按旅游单位管理,就是按民宿管理的少。要做民宿,在很多地方需要办很多证件,譬如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特种行业许可证、消防检查合格意见书、食品流通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等等。要取得公安部门的特种行业许可证,得先拿到消防部门的消防检查合格意见书,根据有关规定,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场所或者人员密集场所,需要到消防部门报送手续,200平方米以下的在当地派出所办理。这里面很复杂,一般民宿经营着一时半会儿掰扯不清。现在,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民宿管理办法,在做一些新的探索。 三是门槛的尴尬。民宿的门槛到底是高还是低,好像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一般是这样的:业外的人大都认为比较低,业内的人很多认为比较高;干之前认为比较低,干过一段时间后会认为比较高;做得一般的认为比较低,做得比较好的则认为比较高。据我的观察,民宿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主要体现在这个几个方面:首先是资金,这是硬杠杠,一般一个院子由民房变成民宿,平均大抵需要30万左右的投入,精品民宿投入还要高些。其次是建设打造过程中对主人的美学素养、文创能力、对民宿的理解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同的人建的民宿真的不一样。再次是运营过程中对主人的创新思想、经营理念、现代服务意识、网络传播能力等的要求也都不低,否则就玩不转。所以,认为民宿这个行当的门槛低是一个误区,事实恰恰相反。 正是这些尴尬的存在,让民宿成为一个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一个行业。如果在这种尴尬中没有清晰、清醒的认知,没有精心、精准的把握,没有系统、系列的措施,很容易就被它的外表误导,从而很难挣到钱,更别说有未来。那么如何认识和理解“民宿”这两个字,这是第三部分我要跟大家聊的。 特点:“人性”的民宿 中国旅游日是每年5月19日,定这个日子有个原因:这天是徐霞客写下第一篇游记的日子。从小便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大志的徐霞客,历时24年,足迹遍及今1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超过5万公里。他跑这么久走这么远,都住哪儿呢,根据《徐霞客游记》里的描述,主要是住店和到寺庙里去蹭住,也有很多时候是住在老百姓家里的。要知道徐霞客不是一个独来独往的背包客,而是带着挑夫、脚夫、助理等一些随从以帮他搬运携带很多也很重要的行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么一大堆人到一个农户家里去连吃带住,主人肯定是要收点费用的,这其实就有点民宿的性质了。 在很多传统村落里,很多民宿做得像模像样的,为啥流水上不来。当然原因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业主没有悟到“民宿”二字的真谛。要理解这两个字,需要把握民宿一些特性、个性的东西。 民宿有哪些特点呢,有人说是“小”,有人说是“精”。其实,这仅仅是对表象的描述,与特点无关。那民宿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一是“家”的视角。什么是“家”视角,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主人:来我家,客人:回到家”。对民宿主人来说,民宿本身就是“家”的一部分——把自己家的几个房间收拾出来供客人住,这就是民宿最本源的一个涵义。当然,民宿不仅仅是物质的“家”的一部分,也是内心的“家”的一部分,只有悟到并做到了这点,才能把民宿那种特有的温度感做出来。对民宿的客人而言,喜欢民宿就是因为其他地方不曾有的那种“家”的温度感。民宿实际上心目中的异乡一个异质的“家”。 二是“半公共”空间。为什么说民宿更像是一个半公共空间,首先它是设在家里,具有私人领域的属性,这点是饭店、酒店、旅馆完全不具备的;第二,民宿往往是按照主人自己住喜欢怎么样就去怎么样打造的,也往往结合当地居民的居住习惯和文化习俗;第三,客人在民宿里遇到最多的是民宿主人,偶尔也有一两拨其他客人。我发现,人类有个“稀少交际定律”,就是当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人很多的时候,不会去交际,可是当一个空间或一片区域内的人数少到一定程度后,就有交际的渴望与需求。而民宿恰恰是到了这一“点”。在很多民宿里,或大或小,都会有个公共空间,主要作用就是便于交流、便于分享。而这种交流也不是商业上的那种纯功能、纯礼貌式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心与心之间的一种分享。 三是与“人性”的契合。一般的商旅出差住酒店就是为了住而住,而到民宿去休闲则是去体验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之所以有魅力,还是源于血脉中的本性。乡村民宿是商业对“人性”的一种诠释。那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是最畅快的,因为“性本爱丘山”。与其他住宿业态相比,乡村民宿的定位最符合人性、理念最反映人性、体验最释放人性。 那么民宿行业如何循着“人性”二字生发出自己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要聊的第四部分。 未来:“四化”的民宿 对传统村落民宿未来发展的研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民宿顾客群体的消费趋势,参考日本、我国台湾等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路径脉络、发展规律来分析,我认为乡村民宿的未来会指向“精致化、有特色、重体验、做感觉”。 一是精致化。宛若生活由温饱到小康再到精致一样,民宿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脉络。民宿必须与生活一致,甚至要走到生活的前面去。其实,我们的民宿行业与发达国家比,“精致”是一个重要短板。当然“精致”指的是方方面面的精致,既包括建设的精致,也包括装饰的精致,也包括餐饮的精致,还包括理念的精致、服务的精致、营销的精致、模式的精致,等等。当然,“精致”更多体现在细节上——民宿的成败在细节。 二是有特色。每一间民宿都应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特色是灵魂、特色是机会、特色是生命、特色是未来。民宿现状中有一个通病,我用两句话四个词来描述:“简单模仿、毫无创意,粗暴重复、毫无特色”。没有特色就失掉了民宿的独特魅力。我一直以来有个观点:特色不是乡村民宿天生具备的,而是需要用内心去捕捉、用理念去雕琢、用文创去打造的。即使是在环境很好、资源很多、文化很浓的传统村落中的民宿,也是这样。 三是重体验。在民宿中消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体验的过程。还有不少业内人士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看一下日本民宿,他们在立法上学习、采用欧洲的许可制模式,名称取为“体验民宿”,说明他们认为“体验”是乡村民宿的主要卖点和特色。所以,日本的很多民宿都有个“体验菜单”,里面是这间民宿自己创造的各种体验项目。如何设计体验项目?可以围绕农林体验、牧渔体验、加工体验、艺术体验、教育体验、自然体验、民俗体验、娱乐体验、运动体验等这九个方面来设计。 四是做感觉。乡村民宿卖的其实不是那几个房间,而是“感觉”——在这间民宿所独有的那种独特“感觉”。因此,传统村落中未来的乡村民宿应围绕着“感觉”去打造——去打造独一无二的、一种自己的“感觉”。在推广的时候,也是主要推广这种“感觉”,让“感觉”成为最大的特色、最大的卖点、最核心的吸引力。 特色、创意和感觉是乡村民宿永恒的主题,谁做到这三点,谁就拥有这个行业的未来。 乡村民宿四个字要认真考虑。乡村民宿一定要有“乡村”的味道,要有乡愁。要与“民”有连接度,带动周边;要与“宿”挂钩,用需求与市场衔接。民宿要打造成三维空间,具有安全性、舒适性、私密性。 Part 1. 还是那个老套的说法,男人处理问题,偏刚性,女人处理问题,偏柔软,所以说女人如水,水可以润万物。 要润万物的胡榕把染云山房润得像她那些扎染,飘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 关于染云山房,按老公的说法,是胡榕喜欢那些棉麻的感觉,喜欢把棉麻染出各种的花色,那些花色在棉麻之上,呈现出来的既是棉麻本身的色彩,又浸润了另一些形而上的意味。这情形让胡榕作迷。 这当然不只胡榕入迷,恐怕好多人,尤其是女人,很容易迷进去。 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过去的百年千年,我们的祖先在或红或蓝的水里把一块白布浸透,取出来晾干,然后剪裁缝补,制成衣服。看起来粗糙的纯棉衣服,却最能体现后来我们崇尚的绿色、自然的理念。 胡榕喜欢棉麻布料,喜欢把棉麻布料染出各种也许你根本无法预料的图案和色彩,也许源于她童年的小小愿想:央求妈妈留下点缝衣服小布头,为自己缝一只家里买不起的布娃娃。染云山房就是让胡榕玩的一场游戏。至少最初在她先生看来是这样。但在胡榕看来,这是一次真心话大冒险,因为热爱染布,所以胡榕花了大多数时间去研究扎、绞、缬的各种手法。包括北上南下,各种学习参观借鉴。学习要靠勤奋,但同时还要有天份。在我看来,胡榕就是属于那种勤奋且具天分的人——就目前而言,在这个行内,如果要学餐饮业评星,那胡榕已经可以充当评审委员会副主席一类的角色。于是,现在染云山房成了天南海北同行的参观学习地方。当然,所谓染,并不是纸上写下来的那么肤浅,胡榕用的所有的染料,都取自天然,都是植物,这是她为之骄傲的地方。所以,在我看来,胡榕的染,只是一个动作,但在这个动作的背后,是一场植物与植物之间的游戏或者战争——棉麻是植物,染料取自植物,我觉得这是植物内部精神的一场交融,看似其乐融融,实则金戈铁马充满惊险刺激;看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最终达成的妥协是好吧咱们相互影响并相安无事且心安理得。 或者,换一种说法:所谓的染,从表面看,是一场氛围沉重的文艺电影,线索交错色彩丰富人物性格复杂;往深了看,是基因的相互影响并在时间的漫长打击之中实现最终的突变。 至于染云山房这个名字,是先生取的,因为旁边有个小广场,广场头顶有个小建筑叫两朵云(官方名字叫田野秀场,据说村民自己给叫成了两朵云),而胡榕干的又是扎染这个行当,所以顺嘴就叫染云。天上有云可染色,这个名字够诗意。染云山房旁边的草地上搭有一个四方的竹架子,上面挂着染过的长布,青天之下,飘成蓝色的风。当然,染布这个东西,是胡榕的爱好,也算一种事业。不过染云山房除了扎染,还有民宿,还有简餐——这让一个纯文艺范儿的事情接了地气。这个以扎染为主题的民宿,六个房间分别以风、花、雪、月和烟与云命名,大大的落地玻璃窗,轻柔得像云一样的蓝染床品和窗帘,以及胡榕亲手染成的装饰画——蓝底上简洁的几缕白线条勾勒出的曼妙倩影,白底上繁复重叠的蓝色花瓣——主人的用心和品味都在细微之处。两位曾经在民宿住过的姐妹,一听说高槐要拍纪录片,需要住过染云山房的老顾客出场,当即订了机票飞过来。她们说与其说是来参加拍片,不如说找个理由来重温一下染云的梦。 来的还有求婚的,开生日派对的,搞同学聚会的。 还有外地女孩把染云山房当娘家,从这儿出嫁的。那些美丽的小新娘身着婚纱缓缓步下楼梯时,胡榕说她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 染云山房经常都很浪漫。 天天被浪漫着的胡榕的五姐和服务员小米热泪盈眶地发朋友圈,大家表扬说文艺范确实很足。 山房的下面是个坡,坡下是溪边的步行道,两只鹅夫妻,两只收养的猫,一只狗——后来又来了一只带着两只小狗的狗妈妈,也是山房的主人。那头公鹅有个性,有人假装要赶母鹅,它立即扑将过来,结果一扑扑成了网红鹅。那只流浪狗性格温和,来的客人点杯茶,看着窗外的麻柳垂到水中去,抱起它胖胖的小狗各种揉搓,它一声不吭。 艺术是玩出来的,但凡那种认真得过分的,最终都像匠人。这个道理放到其他领域,大致不会差到哪去。所以胡榕在染云山房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染云山房没有匠气。 山房两层,下面一层的大堂是手工扎染制作场所,也是展示厅,各种棉麻包,书皮,女孩喜欢的裙子,洋娃娃,搭在一起,功能性的意思就消失了,形成了某种氛围。旁边是民宿,有阳光的时候,走廊里的红色影子很梦幻。墙边又是一架木楼梯,上去,可以喝茶,当然,也可以仰头欣赏谭桥的书法——那些写在棉布上的狂放的草书更像是装置艺术而不是书法本身。楼下,胡榕的老母亲八十多了,一声不吭地走出去,站在台阶上,成为一道风景。胡榕说,中午给老太太倒一杯酒。从村头的不远到村中的染云,距离不足千米,但总让人感觉其间有一些东西是一脉相通的。或许那就是文化的感觉——咖啡与扎染,看似不相干,其实是一样的。只要把文化的东西注入其中,就能像水一样托起很多东西。文化就是这世间的水,能够包容万物,因为被文化之水包容,这世界的万物就呈现出了一份柔软、逍遥、温情……胡榕学艺,去过云南,去过贵州,胡榕的扎染作品,却跳脱出了手艺人的桎梏,呈现出艺术的呼吸。最浪漫的染云山房里,也有最辛苦的劳动,在胡榕的指尖开出了蓝色的花,有央视记者采访时,惊呼她的手指渗透了蓝,胡榕却说,这么漂亮的颜色,我才不洗掉呢。喜欢读书、画画、旅行的胡榕,还曾经是本地一家报纸的专栏作者,文字轻松灵俏颇受读者欢迎。 玩着玩着,把染云山房玩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把自己玩成了非遗传承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挺好。 Part 2. 置身其间,让人很想起了唐朝李白“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的诗句,倚窗遥望,耳畔又萦绕起宋朝史达祖的“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什邡城外西北方的冰川镇,因保存着完整的冰川漂砾遗址而得名。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生态良好,还是矿泉水之乡的核心水源地,因而成为旅游观光和消夏避暑的胜地。 冰川镇的杉木林村凭借着原生态的风景,近年来颇受游客青睐。对口联系杉木林村的什邡市政协,积极帮助杉木林村率先探索起精品民宿之路。杉木林村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精挑细选,最终确定由成都一家专业公司负责设计打造精品民宿。 杉木林村的精品民宿,都没有单纯依靠图纸刻板打造,而是依照当地特色获取灵感,设计都相当接地气。据主理人杜海滨介绍,他自己是四个民宿院落的民宿主和音乐人,也在筹建和发起四川院落共享联盟,在全国各地设计打造规划民宿、田园休闲综合体、村落整体规划设计等40多个。他看上了杉木林村,一是因为这儿优越的自然环境,二是因为杉木林将发展成什邡精品民宿区的目标,与他的理念一拍即合,于是,经过数月折腾,数个以设计交流和音乐为主题的精品民宿简兮·松庐系列作品就逐一呈现了。比如简兮·松庐系列之“竹横小舍”,就把当地丰富的竹子元素用到了极致。民宿的四周被竹林环绕,茅草亭子,溪流潺潺、走进里屋,木框玻璃组成的隔断保证了整体环境的通透,随便望向一边,满眼翠绿。置身其间,让人想起了唐朝李白“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的诗句,倚窗遥望,耳畔又萦绕起宋朝史达祖的“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的词句。而这样唐诗宋词意韵兼得的民宿,如果不说,你肯定想不到,它的前身,居然是当地曾经的贫困户陈正贵的杂物间!如此变“废”为“宝”,不得不让人惊叹设计师的智慧。自2018年11月19日民宿动工以来,陈正贵在这里务工,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每年他还将拿到2400元房屋租金,成为了民宿的“股东”。 与“竹横小舍”相比,简兮·松庐系列之“半轩浅濑”就显得浪漫如诗了,在这里,清溪浅濑,游鱼戏水,花影绰绰,疑有玉人轻启朱唇,呵气如兰:“我们就山居于此吧,胭脂用尽时,桃花就开了……”这样的地方,不管是来自哪里的游客,认不认识都不重要,只要相逢了,就是缘分,“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大家都可以在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开怀畅饮。在杉木林村,一间间精品民宿,秀丽的山水间,或明媚、或质朴、或热烈、或雅静,不仅能让游客休憩心灵,而且在这里喜欢吃什么,还可以自己做,让人真正体验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返璞归真,充分满足了新时期旅行者对田园山野生活的向往。 云上冰川,如梦如幻。精品民宿,雅趣流泻。远离闹市,得了清静,真是一个去了还想去,去了便不想走的地方……Part 3. 从什邡出发,把尘嚣抛开一路进山,进入蓥华山风景区,青山绿黛从车窗外轻盈掠过,当薄雾在眼前隐现之时,你会发现山坳处有一如飞鸟振翅般的房屋,静静地守候着山谷。
这里,就是青云外。 主体建筑基本上还原了清新的川西风格,青砖黛瓦鳞次呈现,木窗飞檐毗邻错落,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奇妙地融合,长满厚厚青苔的树皮屋顶分外引人注目。
△ 民宿主理人 王智红 缘起 2017年4月,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节目组选中了位居海拔1100米、四川省德阳什邡市冰川镇(现蓥华镇)天桥村的一处半山坡破旧农房,来做民宿改造项目。2008年的地震给老屋带来破坏性的坍塌,70岁的山民老杨一直坚守在这里。而后来的民宿主人红是那次地震的幸存者。 红第一眼看到的,是半坍塌的老屋,一派衰败之中,主人老杨木讷地搓着手,告诉她,这房子是他的爷爷修建的,经历了近百年沧桑。院子里一棵李树花开烂漫,在寂静的山坳里绝世而独立,红一下子就被这怒放的生命魅力打动了。 主导这次民宿改造项目的是全国知名的同济大学章明教授及他的团队。“向史而新”,在历史中迎向未来,是建筑设计师章明一直践行的原则。青云外原址是传统的川式民居建筑,原本应该是一个U字型围合院落。但老屋年久失修,加之当年地震造成的山体坍塌,摧毁了另一侧的房屋,形成L型结构房屋架构严重不稳,透风漏雨、白蚁蛀蚀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设计师将现存的L型结构进行保护维修,残缺的一侧重新构建,补全U字型的建筑结构,新旧对比,达到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房屋主体建筑基本上还原了清新的川西风格,青砖黛瓦鳞次呈现,木窗飞檐毗邻错落,古典与现代相结合,长满厚厚青苔的树皮屋顶分外引人注目。由于地处半山腰,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进行吊装,全部靠人工,工程速度非常缓慢。为了减轻施工团队的运输负担,只能预先将钢架等拆解成数段,运到现场后再拼装。看着工人们在大山中如负重的蚂蚁一样,喘着粗气一步一步搬运钢筋、水泥、沙石、木材,实在艰苦异常,红说,整个修建过程都令人捏着一把汗。施工期间大量的雨水引发山体滑坡,严重加大了施工难度。设计师结合西南气候及地质特点从长远的安全角度考虑,最终选择了人工挖孔桩与山体进行深度点状接触的“桩基础”,做出“悬挑”的效果。由于建筑材料运送困难,设计师决定选用较为轻便的木质“小盒子”嵌入到新建的客房区,如此一来,不仅完善了老屋的卫浴功能,还增加了房屋层次,成功打造了精巧的房中房。项目建成,设计师章明张姿夫妇要离开了,红在山路边向他们挥手告别,他们走了好远,回首张望,红还在山间云雾里呼应,那一刻,真有长亭古道依依送别的感觉,也是在那一刻,这个民宿就有了“青云外”的名字。青云外的红管家模式是这家民宿的一大特色。红,取自民宿主人名字,加上管家二字,也有热情周到之意。 红管家都是当地农家妇女,一方面可以让这些“留守妇女”就近就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客人体验到地道的川西民俗生活。晨起,红管家会端上一份新鲜出炉的红薯粥与艾馍馍;午后,会烹煮新采的红白茶;山雨中,会体贴地撑起一把伞;寒夜里,会点燃一簇篝火,烤上几个土豆... ...红管家们热情周到,能歌善舞,会做饭,会插花、会书画、功夫茶……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红管家还建立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每年还通过朋友圈帮房东杨大爷销售自己种的猕猴桃,瞬间卖空,比平时老杨自己挑到镇上卖要省力很多。青云外四季有时令的新鲜蔬菜,客人的餐桌上从不单调。山里有各种新鲜可口的野菜、春笋、折耳根、野韭菜、树莓…… 一年四季,红管家都在这里,与青云外的客人一起,春季踏青赏花,夏季细听蝉鸣,秋季登高望远,冬季围炉赏雪…… ■ 青云外有“三美”——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顶级设计师的设计之美,还有在地民俗的人文之美。 ■ 青云外的管家文化,也是灵魂所在。管家不是普通的服务员,而是陪伴者和倾听者。倾听别人的故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旦聊到同频的人,会欣喜若狂。 ■ 在青云外,你可以听陌生人讲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相互的故事中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在对方的故事中启迪自己的人生。 ■ 青云外的设计师尊重自然原有的状态,其实也就是我们尊重自己内心的原有状态,接纳自己的些许不美好。 ■ 在青云外讲故事很有安全感,因为来的客人,都是对设计师理念、审美和自然之道的认同,都是“同类人”。 ■ 青云外如同一个大后方,可以用来自问、自修、自省。可一人清修,可约两三知己畅谈,也可在这儿潜心酝酿大作,因为它无人来打扰。 ■ 每次离开青云外,都要艰难地走上那108级青云梯。青云梯分三阶段,每36梯为一阶段。第一阶段如孩童,步履轻快;第二阶段如中年,负担陡增步履沉重气喘吁吁;第三阶段,犹近老年,虽已力竭,但胜利在望,一旦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回头就是“一览众山小”的从容与开阔。 ■ 我们在外奔忙与折腾,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总会损耗一些原本的东西,回到青云外,生活可以简单如初。 ■ 这里的“我们”,就是每一个到青云外来照见“自己”的人。故,如若人生不折腾,青云外的存在也无意义。 ■ 青云外的存在,就是给我们在城市中见惯了所谓的标准化、奢侈、叠加、丰富、饱满的繁复之后,对自己的“回归”, ■ 这份回归,最精妙的是这个“归”字。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心一直在出发,一直在行动,一直在疾走。我们在外面经历各种征战,但是怎么归? ■ 这份回归,不见得是要完全归隐,或者是直接躺平。这种“归”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升华。在青云外,照见原本单纯而美好的自己,以及自己的初心。这才是“心归青云外”之所在。 △ 民宿主理人 吴玉珍(果妈) 广汉市连山镇沙田村,美女如云,帅哥如风,笑语欢声,彩球腾飞,松间·朴里落成典礼隆重举行。松间·朴里,似若镶嵌在连山镇沙田村绿色果林间的一块碧玉。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家乐,而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落地生成的一项中省财政扶持集体经济项目,是一道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乡村风景,是一支讴赞天地与生命之美的婉约抒情曲。徜徉在松间·朴里,每一条小径、每一处小景、每一株花草,每一线清流,无不彰显着生命的盎然生机,无不表达着对自然的尊崇与挚爱,无不显现着主人独具风范的情怀与匠心。领略着松间·朴里别具一格的神韵,我不由得用讶异的目光去审视解读松间·朴里项目的承接、实施、打造、经营者果妈女士。果妈,一个与连山这片山野、果林水乳交融的名字,一位看似朴实无华却不失优雅温婉的女子。她生长于石油大院,曾集所有的宠爱、羡慕于一身。在父母、姐妹、同事、领导的呵护下,尤其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心灵手巧、情感丰富、心思缜密的她,渐渐显露出独特高雅的志趣和特立独行的个性,滋生出置身“诗和远方”的憧憬。她一直梦想着,某一天,在远离城池的地方,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能够拥有一个小院,种满鲜花果蔬,养好多小动物,每天阅读、品茶、抚琴,静观日出、夕阳、星空…… 当时光的步履走进2018年,历经坎坷磨砺、终于功成名就的果妈四处寻觅,方在广汉市松林镇滴水村寻得一处闲置的农舍。这里青山环抱绿水,花果漫山遍野,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所在。于是,她遵从内心的勾画,自主设计施工,仅用时半年,“果妈小院”便悄然诞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亲自设计打造,就像我的孩子,我的作品,我是如此珍爱。”果妈如是说。 尽管,“果妈小院”如此幽静、私密,然而,它的朴美风情还是很快引来众多关注艳慕的目光。尽管,果妈本人如此低调、淡定,但是,她的人格魅力还是很快被众人认知欣赏。于是,2021年,当乡村振兴百万项目落户连山时,部门和乡镇领导将信任和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果妈。于是,她走出“果妈小院”,走进连山沙田,开始倾情打造“松间·朴里”。伴随着春夏更迭、仲秋来临,伴随着心血汗水、奔波劳碌,“松间·朴里”以超凡脱俗、美伦美奂的姿容惊艳亮相。置身于大美连山的山水之间,松间·朴里集观光、品茗、商务、美食、民宿于一体,展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成、全新文旅业态植根乡野、独特乡愁醉人心脾于一隅,独具一格,独领风骚。 从“果妈小院”到“松间·朴里”,从松林滴水到连山沙田,果妈用她轻盈而坚实的脚步踏出了一条花香相随、音律相伴的山间小径,用她丰富的智慧、丰厚的积淀、丰盈的情愫呈现给大美连山两部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情作品。我想,这样的作品,于果妈本人而言,体现着她的志趣情怀,承载着她的梦想追求。于大美连山而言,昭示着乡村振兴的优美序曲已然奏响,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乡村风情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倾情为“松间·朴里”主持落成典礼之前,我赠送了一本我的作品《跟随内心的声音》给果妈,并在扉页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成长的旅途一路芬芳,成熟的时节满园果香,成功的呈展情漫山乡……祈愿“松间·朴里”日渐成熟、丰满,期待更多朋友走进大美连山,走入“松间·朴里”,沐浴山野清风,赏析乡村风情,置身人间仙境,醉享浓郁乡愁……在罗江区的东边,出鄢家镇场镇没多远就是星光村。这星光村地处浅丘之中,面积只有2.65平方公里。村子虽小,但却一点也不缺乏“星光”。近年来,星光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等荣誉,并入选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星光村是一个以柑橘、梨、蜜柚等水果产业为主的农业村,但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成立于1948年的云峰诗社如今都还在运作,“嫂子歌舞团”远近闻名。近年来,星光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小小的村子,勾勒出恬静的田园风情画。位于星光村6组的静纯净民宿,就隐藏在这田园风情画中。 沿着星光村的石板路,每一个农家小院都值得驻足打卡。而来到静纯净民宿,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小巧而雅致,它的风格采用了很多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的元素,让人很快就卸掉身上的疲惫。静纯净民宿由原来的两层农民自住房改建,共有八个房间,由专业团队设计改建和运营。民宿外,春天是绿油油的麦田和油菜花田,夏天的蛙鸣蝉声带来童年的回忆。不同的季节,这里还能闻到梨花、柚子花、柑橘果实的淡淡花果香。不远处的云峰诗社充满文学气质,农民书屋里书香漫溢。再稍远的梦月湖,水波荡漾,发呆或垂钓,都很惬意。这静谧又纯净的乡间,非常适合那些需要暂时逃离都市喧嚣的现代人。 Part 6. 出罗江城区往南不到十公里,便来到了著名的罗江八景之一“大霍奇峰”,当地人叫大霍山。山中有一处宝峰寺,传说是杨贵妃的避难处,这一带种植的“贵妃枣”也是远近闻名。在大霍山的南麓,是千年古刹万佛寺,万佛寺的背后就是万佛村了。 万佛村之前的主导产业是贵妃枣,但由于种种原因,贵妃枣产业遭遇了发展瓶颈。大家想出的办法,是由当地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打造民俗村项目,如今的万佛村有一个醒目的招牌,叫“万佛民俗村”。在“万佛民俗村”招牌的旁边,就是“万佛民宿”了。万佛民宿由当地政府邀请一家景观公司共同打造。公司挑选了位置优越并符合条件的农房,村民将闲置农房出租或折价入股,由公司出资统一装修。我们遇见的村民尹大爷,就把一部分自家的二楼房间租给民宿,自己还生活在底楼。民宿3%的利润提成归村里,民宿也优先招聘村民前来打工。我们当天遇见看店的代大姐,就是万佛村当地的农民。 万佛民宿选址是在万佛村视野最开阔的地带,它依山而筑,房间错落有致地向山下分布。贵妃枣林环绕在民宿周围,绿瓦石墙青石板,秋千石磨与石缸,蓝天白云漫时光;贵妃枣随手可取,农家菜香气四溢;住进禅意套房,身心自由释放,空灵之意油然而起。 最绝美的还是万佛民宿的视野,就在民宿的大门口露台,或几个院子眺望远方,成都平原一马平川的景致尽收眼底。民宿的每一个房间,都有一个角度能望见千年古刹万佛寺。禅院的暮鼓晨钟,和悦柔顺,俗世烦恼瞬间消遁。在这里,阳光洒满房间,山涧潺潺流水,禅音悦耳动听,犹如身在画中,让人心如止水,慢下来,做一个旧梦,忘掉俗世的烦忧。
顾问单位 |CONSULTANT UNIT 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德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指导单位 |DIRECTED BY 德阳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ASSISTEDBY 德阳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城市经营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文旅大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德阳国际会展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SUPPORT UNIT 德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德阳市企业文化研究会 德阳市作家协会 德阳市摄影家协会 德阳市“美丽德阳.书香城市”读书会联盟
/// CONTACT ///
电话:028-60306855 邮箱:dyyx2022@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