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阶段还算不上是滑雪圈的,只能说是个初学者。最近刚入了一套Celine的滑雪服,因为出于对Hedi的喜爱,他走哪我买到哪,Celine平时就是我的第一选择。这次刚好看到品牌在出滑雪产品,也正是我想要的连体款式。
其实我还是比较注重专业度的。在店里试穿了两三分钟,内衣已经被热湿了,SA说外层布料也是专业防水标准的。别的奢侈品牌我没有深入了解过,因为外观就被淘汰了,那种堆积logo的设计我不会买。
从性价比来看,专业的滑雪品牌衣服也要一万多了,这件Celine两万五,更能满足我的购物驱动力——看起来帅。
不过我没有买Celine的滑雪板,其实我是想买来着,只是SA极力劝阻了我。她说:“板子干嘛买我们家的啦,logo也会磨掉的。”其实我本身也是个装备党,未来不排除会入手专业品牌,比如Burton。至于其他奢侈品出的滑雪服,买不买我还是看牌子,比如Dior,我是不会送钱给它们的。
综合四位受访者的观点,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当问题的核心与时尚、审美和价值观有关时,你永远不能做出任何武断的结论。
奢侈品牌掘金滑雪热和消费者热衷攀比装备以至于“差生文具多”都是客观现实,然而存在即是合理。经过两三年考验后,奢侈品牌的滑雪装备仍然继续推出,就说明市场的确存在。
相比大众运动,作为“新中产运动”的滑雪已经因为其时髦属性,将雪场变身为秀场:有的人秀的是技术能力,有的人秀的是身价和风格,有的人把它作为获取名利的舞台布景。
如果从专业角度来判断奢侈品牌的确存在割韭菜的嫌疑,这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偏见——很多用钱包投票的消费者,他们的首要价值目标不一定是“专业度”。
1899年,经济学家托斯丹·凡伯伦(Thorstein Veblen)发现银勺和紧身内衣成为社会精英的地位象征,于是才有了那篇享誉天下的《有闲阶级论》。一个多世纪后,炫耀性消费仍是消费型社会的特色,只是如今奢侈品的普及范围远大于凡伯伦的时代。
此前奢侈品推出虚拟服装、迷你包包,美妆盲盒都被质疑过是否在割韭菜,但时尚产业之所以能一直高贵着,就是因为市场两端永远是一个想打、一个愿挨。对抱有不同目的的人来说,如果利用奢侈品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那就不算是“被割”。留给品牌需要严肃面对的问题是,产品必须在不断改进中通过市场考验,才能最成为穿越周期的长红产品,而爆款的结局往往只能是成为“时代的眼泪”。CON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