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黑龙江、上海、海南、宁夏、香港、台湾等6省区还没有世界遗产。
黑龙江曾在2011年申报五大连池,但由于世界遗产名录已经收录了相对完整的火山系列遗产,五大连池未能获得专业咨询机构IUCN的推荐,在大会审议前的最后关头主动退出,这也是迄今为止黑龙江最接近世界遗产的一次。如今,最有希望的也许是宁夏,或将在未来几年内凭借西夏王陵获得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遗产是青海的可可西里,提名地的核心区及缓冲区总面积超过6万平方公里,以杰出的自然美景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被列入世界遗产。
面积最小的自然遗产是云南的澄江化石地,仅有5.12平方公里,不足可可西里的万分之一,是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见证。
可可西里地处偏远且有着严苛的保护区条例,核心区并不对普通旅行者开放,擅闯可能将面临罚款、拘留等处罚。澄江化石地则具有较高的专业门槛,目前仍缺乏足够的参观设施。所以这两处也是中国最冷门的世界遗产。
4、最「阳光普照」的世遗
大运河是中国涉及省份最多的文化遗产,共有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8个省份参与申遗。
中国丹霞则是涉及省份最多的自然遗产,共有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贵州6个省份参与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处跨国遗产,包括了中国境内4个省区的22个世界遗产点。
5、范围最模糊的世遗
早在1987年就成功申遗的长城是中国最早的世界遗产。传统理解中的“万里长城”涵盖了17个省区,但在正式的申遗文本中仅仅包含了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等3处遗产点。
如今,其余十多个省区的长城遗存往往也出现在与长城保护有关的文件或实际范围中,也有许多重要的长城景区及所在的地方政府都会声称自己拥有世界遗产的名号——尽管它们并没有名列在明确申报的遗产点中。
6、最意想不到的「双遗」
那些同时满足文化、自然遴选标准的遗产地,也被称为双遗产。中国现拥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等4项双遗产,是世界上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黄山、峨眉山和武夷山成为双遗产的原因都和自然景观或生物多样性有关,而泰山非常与众不同。
作为一座自然山岳,泰山满足了文化遗产的所有标准(全世界也仅有泰山、莫高窟、威尼斯3处“大满贯”),另外还满足了自然遗产的标准(vii),是30亿年来复杂地质过程的见证——请注意,泰山并不是凭借出众美景而当选的。近年来,中国的申遗工作普遍相当成功,但也有一些项目最终没能顺利登录。早在1987年,大熊猫保护地就是中国第一批申遗的项目,但没能通过审议,直到2006年才卷土重来。
登封的“天地之中”,包括2021年成功登录的泉州都没能一次性成功,不得不在次年重新递交审议。世界遗产并非仅仅是名胜古迹的堆砌。申遗工作的核心之一是阐述遗产项目的价值,但同样的物质载体,在不同的阐释体系下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面向,甚至最终影响申遗的成功与否。以泉州为例,2018年以“古泉州(刺桐)史迹”的名义申遗,但当年获得的结果是“不予列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申遗过程中只罗列了泉州的古代遗迹,但并没有真正建立有逻辑的价值体系,而聚焦的“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一个缺乏实证的主题。所以在2021年重新申遗时,泉州的名称被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所有的遗产点都致力于展示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海洋商贸中心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其腹地之间的联系,最终被成功列入。这种价值的阐释,其实也是我们每个旅行者可以尝试的旅行方式——用更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