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海日”是由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全国性的法定活动日,既是所有涉及航海、海洋、渔业、船舶工业、航海科研教育等有关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和海军官兵的共同节日,也是宣传普及航海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团结的全民族文化活动。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600周年纪念日。为弘扬郑和精神、传承航海文化、提升全民航海与海洋意识、促进睦邻友好,国务院2005年4月25日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 2022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8个航海日,今年中国航海日活动主题是“引领航海绿色低碳智能新趋势”。 标志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将历史与现代融为一体来表现当今朝气蓬勃、扬帆奋进的中国航海事业。 标志图形上半部分把郑和下西洋的首航日“7·11”与“帆”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突出了“中国航海日”伟大的、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背景。 用四个“帆”组成“7·11”,又突出了中国在郑和时代就具有的“多重桅杆”等航海技术,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同样中国航海事业的明天也必须依靠炎黄子孙的智慧。 标志图形下半部分是中国传统图形“水纹”与“如意纹”的结合体。“水纹”体现了航海和海洋文化的特征;“如意纹”有“吉祥美好”的内涵,体现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精髓和“礼”的精神境界。 宜昌,古称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上中游分界处,上接巴蜀,下引荆襄,扼西陵峡峡口,是长江航线上的一个重要转运节点,素有「川鄂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宣布四川为抗战大后方、并迁都重庆,进出四川的通道便成为中国抗战的命脉,长江航道则成为了主动脉,长江航道上的宜昌则成为关键节点。 1938年,南京和武汉相继失陷后,匆忙西迁的各类企业和人员纷纷涌入小城宜昌以待西迁,其中滞留宜昌的工业设备多数来自于与战争相关的国防工业企业,而人员则有很多是工程师、医生、教师等关乎国家未来的精英人才。 在这危急时刻,“船王”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先生集中民生公司的全部船只和人员,亲赴宜昌指挥调度,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3万多人和10万吨重要军工物资从宜昌抢运入四川,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 编辑 | 刘 崇 审核 | 张 艺 校审 | 黄润芸 终审 | 党美珠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能源与智能工程学院 欢迎大家提供文章/摄影/视频创作作品等 投稿邮箱:1069429991@qq.com 您的支持从点赞、评论、转发开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