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宿,目前的共识是:民宿与酒店不同,民宿是个性化的,民宿是有文化内涵的。
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最新发布的《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也说,“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民居等相关资源,主人参与经营服务,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
问题是如何有文化内涵,如何个性起来,总有些面对抽象虚空而无法施力之感。
其实,这里抽象的“文化内涵”,若从具体形象化的表达“场景”来理解,就比较真实可感了。
“场景”概念,据特里·克拉克(Terry Clark)、丹尼尔·西尔(Daniel Silver)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解释是:
舒适物设施、活动和人群的组合,构成一地的“场景”,也就是一个地方(社区)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
这里,“舒适物”( Amenities)一词源于经济学,它与“消费”有关,通常是指使用或享受相关商品和服务时所带来的愉悦。如歌剧、公园、钓鱼湖和舞蹈俱乐部都属于舒适物范畴。[①]
其实,可以这样来理解:有了舒适物设施、活动和人群的组合,就有了“场景”;不同的舒适物设施、活动和人群的不同组合,建构了不同的“场景”;“场景”蕴含和表达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美学意趣,赋予场景不同多样的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这就是场景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而场景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又形塑着场景中人的独特认知与行为。
这样,“文化内涵”的丰富,就可以经由“场景”的营造来实现。
因此,按照“场景”的三个主要元素舒适物设施、活动和人群,来观照一下民宿的场景营造。
民宿一般都是有“舒适物设施”的,否则也开不成民宿,只不过是设施优良与否、特色是否明显。目前多是以田园自然风为主题,虽然风格突出,却略显千篇一律。
其实,除了田园自然风,还可以有多种个性风格予以呈现,如时尚迷人、敦睦亲和、新奇炫酷等。
关于“人群”,一般是民宿主体、客体两种角色,角色单一,关系间离,没有过多交集,主客体缺乏交流沟通。
其实,作为民宿主体民宿经营者,除了经营者身份外,还可以兼有多种角色,如“讲故事者”,讲述民宿在地文化历史传说故事等;或是“驴友”,陪伴住客游览地方名胜;或是“圈友”,在某一圈子有着共同爱好兴趣等。民宿主体的角色越多元,越能与住客形成多元丰富的关系和交流,共情的范围越大,民宿的情感氛围也就越浓郁。
作为民宿客体消费者住客,愈是住客身份淡化,其主人身份感愈是增加,宛如“归家”的感觉愈是明显,也就愈能身心放松愉悦,愈有美好的生活体验感。
至于“活动”,一般民宿只是简单的主客互动,没有更多形式多样、意义丰富的互动交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宿与酒店的最大区别所在,恐怕就是“活动”了,如果民宿没有活动的植入,就失去了民宿的特色和魅力。
这种“活动”如一起品茶、手作、烹饪、闲聊等,一起参与当地风俗活动,一起感受各种生活体验等。
就场景整体意义价值来看,首先民宿要体现“国家”、“本土性”、“族群”等文化元素的“真实性”维度,讲述自身的原真和本原,能鲜明回答“我是谁”(Who)的问题。
其次,民宿要展示或为时尚迷人,或为敦睦亲和,或为炫耀超常等形象的“戏剧性”维度,表现自我,突出回答“我怎样”(How)的问题。
再次,民宿能够明确回答“我为何”(Why)的问题。给出自身存在合理依据的“合法性”维度,证明自身是传统主义、平等主义的,还是极具自我表达、领袖魅力的等等。
“场景”,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民宿空间的灵魂,没有灵魂,民宿空间空无一物。
有了民宿舒适物设施、活动和人群的不同组合构成,民宿的场景才能生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民宿才能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民宿的个性因此而叠彩纷呈。
[①] (加)丹尼尔·西尔,(美)特里·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中文版序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元浦说文 往期精选,特辑推荐”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删除。】转载请注明:元浦说文
本文由“元浦说文”郑重推荐
元浦说文每天都在推送好文,辣文,妙文,雄文,巨文,巧文,上文,下文,高文,也有奇文,烂文,有点闲空,有点兴致,就来公众号元浦说文瞄眼!老金这厢有礼啦。
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微博、博客:@金元浦
联系人电话:
王博士:1521080494